近日,厦门大学创意与创新学院“乡野逐光·筑梦止马”实践队的实践队员涌入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开展“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三下乡活动,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创意赋能乡村。从青山叠翠的生态秘境到烽火留痕的红色遗址,从机器轰鸣的产业车间到古色古香的传统村落,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读懂了三种颜色的深意——绿色的生态密码、红色的精神根脉、金色的产业活力,三者交织绘就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绿赋生“态”:厦大学子于乡野间探寻“生态密码”
绿色的密码,藏在止马镇的每一片叶、每一滴水间。在杉关生态示范园,昔日的贫瘠荒山如今被竹海花海覆盖,“五福骈臻”的繁花与闽赣界碑的交融相映,讲解员廖思棋指着山坡上的植被说:“这是生态修复的成果,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活教材。”实践队员沿着步道描摹竹影婆娑的姿态,计划将“杉关绿”“闽赣界碑”等融入文旅宣传,让更多人看见生态修复的力量。

图为仁厚村党支部书记周健仁为实践队员介绍“稻渔共生”模式。林欣欣 供图
仁厚村的稻田里,另一种绿色智慧正在悄然生长。“稻在水中长,鱼在稻下游”,仁厚村党支部书记周健仁踩着田埂介绍“稻渔共生”模式:鱼粪肥田减少化肥使用,稻谷为鱼遮阴,一亩田既收稻米又产鲜鱼,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提升。实践队员蹲在田边记录灵感,在对“稻花鱼米”包装设计改造过程中融入武夷山、乌君山、白鹭等元素,强调“从田野到餐桌”的全生态流程,增强了产品包装的生态文化底蕴与产业信息;又以碗整合元素,聚焦产品本身、增强艺术张力,有望以新颖夺目的包装吸引更多消费者,为乡村振兴贡献出青春力量。
从玲珑溪谷的清泉竹影到武夷山公园一号蜂场的智能蜂箱,绿色在光泽县既是不变的生态底色,更是发展的最大底气。实践队员将这些生态元素转化为设计灵感:溪谷的水流曲线悄然化作文创产品的边框装饰,蜂场的“甜蜜事业”被纳入文旅打卡路线,让生态之美通过创意设计走进更多人心里。
红铸精“魂”:厦大学子在岁月里触摸“精神根脉”
红色的印记,在止马镇的土地上处处可寻。杉关不仅是生态示范园,更是烽火岁月的见证地——这里曾是红军作战的重要关隘,被称为雄据闽赣边界的“闽西第一关”。如今园内的革命遗迹与花海相映,成了“红绿交融”的独特景观。实践队员抚摸着闽赣界碑上的刻痕,计划设计“重走红军路”文旅体验路线,让参观者在徒步中感受革命历史,深化红色“精神基因”。

图为实践队在杉关生态示范园参观。林欣欣 供图
水口红二十二军军部旧址,则留存着另一种红色记忆。踏入这座承载着烽火记忆的建筑,斑驳的砖瓦仿佛仍在诉说当年的峥嵘岁月——水口村党支部书记饶斌深情讲述红二十二军在此驻扎时的故事,队员们凝神谛听,仿佛看见了当年红军战士靠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在闽赣边界筑起红色防线的飒爽英姿。这些红色印记化作激励队员们继续前行的革命力量,指引着队员们思考如何将红色故事融入文旅宣传设计,让更多人读懂这片土地的热血记忆。

图为水口村党支部书记饶斌为实践队讲解红军驻扎故事。林欣欣 供图
金链产“业”:厦大学子沿产业链编织“共富网”
金色的活力,在止马镇的产业链上持续涌动。“一串肉串背后,是10个村的合力”,在新振发展有限公司的车间里,负责人冯维敏指着包装上的“十支联兴”logo解释——这正是“1+1+10+N”模式的生动具象:10个村党支部将生态资源、闲置资产等打包入股,像10小块鸡肉串成一串肉串般,拧成发展合力,200多名村民变身产业工人,日产20万串肉串的流水线上,“党委+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共富”链条流畅运作。
产业链上的协同之力不止于此。在杉幸振兴乡村有限公司的串联下,蜂巢蜜、笋干等农特产品经过初加工,身价翻了几番。“我们要让‘土疙瘩’变成‘香饽饽’”,实践队员为农特产品设计了融入乡土元素的包装——比如用永济桥剪影做礼盒图案,让农特产带着“文化味”走出大山,在产销流转中续写着三色交融的振兴新篇。
金色在光泽县是丰收的颜色,更是奋斗的颜色,也带来圣农集团十年磨一剑、迎来种源国货时代的“金色跨越”。在圣农博物馆,实践队员感慨于圣农从依赖进口到自主研发“圣泽901”白羽肉鸡的核心育种技术突破历程,赞叹于“从农舍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图谱,体会着现代农业的科技力量。而博物馆“再造山景”的建筑设计,更让大家看到“科技与自然共生”的可能。“产业升级不是破坏生态,而是与生态共赢”,绿金交织的生态文明思想,悄然焕新实践队员的设计理念。从稻渔基地的“一水双收”到圣农的“全链可控”,实践队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共生逻辑融入创意,使设计成为连接自然与经济的鲜活纽带。

图为实践队在圣农博物馆了解白羽肉鸡全产业链图谱。林欣欣 供图
绿色是生态的底色,红色是精神的根脉,金色是发展的活力,三者拧在一起,才是乡村振兴的全貌。如今,实践队员带着满脑子的创意回到校园,画在速写本上的自然剪影与记在采访本上的红军故事、产业模式,正变成可落地的设计方案。“乡村振兴的每一种颜色都值得被看见,我们要做的,就是用青春的画笔,让这些颜色更鲜亮。”——这是厦大学子在闽北田野中写下的青春答卷,也是新一代青年对乡村振兴的生动应答。
(通讯员 傅裕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