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科学学院——打造“德育+科普”云课堂,让科学的种子扎根隆德
    发布时间: 2020年12月01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贫要同志、扶智结合起来”“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的功夫”。教育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优先任务,是激发内生动力进而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的关键之举。2020年11月26日一场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员教师牵头科学家青年英才热情参与的“德育+科普课堂厦门大学定点扶贫县隆德四中百余名中学生云端相遇,广大隆德学子云上近距离聆听大师教诲领略名家风采,品味科学之美,探索生命奥秘。通过生动有趣的云上课堂教学,方式传授科学知识,启蒙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播撒科学种子,让隆德的孩子们享受科学、热爱科学、拥抱科学。

    “从小养成好的习惯,就一定会有好的未来”,获得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的生物医学科学系党支部书记、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吴乔教授在党员科普课堂上少年志气,做国家栋梁主题,结合专业特隆德四中的孩子们讲授了一堂富有生物学趣味的德育“要热爱学习会管理时间,在你们这个年纪读中学的时候,没有手机,没有游戏,所有的时间都学习、看书运动中,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她在分享自身成长经历“长时间沉迷网络、久盯屏幕会损害我们身体健康,严重者会出现头疼、耳鸣等症状,导致精力无法集中,学习上开小差”。“还要于运动,养成健康体魄,多运动有助于促进脑部血液循环,满足大脑营养需求,增加心脏负荷功能,不但可以变得更加聪明可以增加身高;同时,运动还可以塑造培养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她还勉励孩子们从现在起就树立远大人生理想,积极主动拥抱科学,在学习成长之路上专心致志不畏艰难、坚定信念、勇攀高峰,立志成为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学识、有担当国家栋梁之才

    在本次的科普课堂上,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航姿教授、2019级博士生徐志坚、2018级硕士生陈艳青,经过前期的用心准备和精心设计,分别从肿瘤、疟疾、手足口病等三个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做了全面的科普介绍。他们从发病机理、传播途径、发病症状治疗方法、预防举措等多个角度通过科学探究式的引导,结合动画视频演示以通俗易懂的讲授方式,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带领学生走进神奇的生物世界探索科学奥秘。在科普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传授健康卫生常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学生应对疾病的科学处置能力“在新冠疫情人类带来巨大挑战的大背景下,我们通过科普,切实提升青少年的生命意识,激发青少年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激励他们今后投身生命科学研究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他们这一代人的贡献,我觉得本次科普活动不但很实用,意义也很深远!”陈航姿老师在科普课堂结束后如是2019级博士徐志坚说到,“我博士期间一直在研究疟原虫是引发疟疾寄生虫当前世界上有近32亿的人口受到它的威胁通过科普,我把我研究的收获告诉那些孩子们他们可以正确认识、安全防护科学医治,也让我的研究工作变得更有价值、更加有意义。

     

    我小的时候得过手足口病,现在终于知道这病的由来”“科学家老师很亲切,我长大了也要成为一名科学家”…… 本次科普课堂不仅为孩子们带去了生动有趣的科学知识,更激发了他们关于科学世界的求知欲。扶志就是扶思想、树信心;扶智就是扶技能、传学识。科普课堂将扶志扶智两者深度融合,我们落实教育扶贫的一项具体实践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教书育人的范围不局限在大学我们还应该往中学、小学乃至整个社会延伸辐射,活动结束后吴乔教授交流中动情说到。本次科普课堂得到了隆德四中的大力支持,隆德四中石浩老师在观摩活动后说到: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师生们精心准备的科普盛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样德育+科普’的活动形式内容对孩子们很有大的启发,孩子们今后实现成为科学家这一梦想有很大的激励鞭策作用

    本次科普课堂充分发挥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作为全国党建标杆院系的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党建工作与学科特色相结合将基层院系党建定位与国家脱贫攻坚发展战略和学校中心工作融合。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全力打造党员科普课堂育人品牌,让科普课堂继续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让社会大众得以“零距离”体验先进的科技发展成果,感受科学精神和科学魅力,在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良好风尚作出厦大生科贡献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图龚树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