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信息学院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推进会在海韵行政楼A306召开。会议特别邀请全国教学名师、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林亚南,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石红梅做指导和点评。学院党委书记刘弢主持会议。学院党委副书记、分管学生培养工作的副院长,各系主任、副主任,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教师,辅导员,教学秘书等参加会议。

会上,七名教师分别就九个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围绕“经验做法、课程效果、建设问题”三个方面进行汇报、交流。陈启安老师首先汇报《网络空间安全技术基础》课程,主张在案例中引入知识去感染和影响学生。随后,吴清锋老师汇报《IT项目管理》《C++程序设计》的课程进展,主要围绕“两建设,两改革”展开说明。张声传老师介绍探索最优解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联系。曾文华老师汇报《工程伦理》课程,介绍该课程的建设过程,思政映射与融入点。曲延云老师进行《计算机视觉》课程的教学理念分享。肖亮老师汇报《信息安全基础》课程,阐述其教学思考、设计理念及进行案例分享,提出协同合作备课的教学方式。最后,杨律青老师汇报《软件项目管理》课程,提出课程思政是一种自觉和自然的行为。

各项目负责人工作汇报结束后,石红梅教授和林亚南教授分别进行了精彩的点评与指导。两位专家对学院老师们在课程思政工作上的投入、工作方式方法的多样尝试、以及工作进展情况表示赞赏,并针对各位老师在进行课程思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想法。
石红梅教授指出,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是有机统一的,专业课教师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在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上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课程思政并不需要专门、刻意地在专业课中去体现,而只需要点到为止,内化为自然而然的育人成效。石红梅教授从课程思政需要讲什么、如何讲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指出课程思政的关键点是在专业课程的授课里融入思政元素,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育人,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去分析问题,通过把自身的人民情怀、爱国情怀等主观感性同专业科学的理性分析相结合,自然而然地呈现思政育人成效;通过从只是满足学生的需求出发,到思考怎样可以引导学生的需求出发进行教学供给侧的的改革,多维发力,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育人成效。
林亚南教授对信息学院党委抓“课程思政”工作给予高度肯定,他认为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是排在“传道、授业、解惑”的第一位,思政元素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对一个学科来说,课程思政如何做、怎样做成精品,核心就是一句话“门门有思政、处处有思政”。“门门有思政”并非节节课有思政,更非在专业课里生拉硬扯地套用思政元素,而是在专业的前沿发展、新理论、新问题、新制度、国际视野等多角度寻找多样的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地融入到专业课程的讲授中。“处处有思政”要求专任教师要眼光放宽远些,充分打开思路,从历史、发展趋势、方法等多角度把思政元素融入课程讲授的全过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两位专家均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专任老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并长期坚持,更好地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

刘弢书记在会议总结时指出,高校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育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课程思政的建设就是要紧抓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刻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每位老师都要带着深厚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担当。我们很高兴的看到,学院已经有一批老师开始重视和关注此项工作,并且已经有了一些很好的做法,但在广度、深度上仍有不少上升空间。今后,学院党委在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同时,打算通过了解学生的评价、学生的感受,从了解和积极引导学生需求的角度,更好地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成效。刘弢书记希望专任老师能立足学生,围绕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尊重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积极主动在今后的日常教学当中,切实做到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教书与育人相统一。
与会老师普遍认为,学院党委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工作,为学院老师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很好的交流与学习平台,希望今后进一步加强与马克思主义专业老师和辅导员队伍的联系与合作,将专业课程同思政育人相结合,不断提高课程育人的实效。
信息学院
摄影:游丽艳
文稿:林孟晨
指导老师:郑晖阁、蔡婧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