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疫”时期的雷锋精神,公卫学子在行动
    发布时间: 2020年03月05日

    “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新时代下,它是发扬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是刻苦钻研的钉子精神;是助人为乐的合作精神;是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雷锋”这个名字是一项难得的殊荣,是当代的精神加冕。

    今日,华夏大地疫情肆虐,全国一盘棋,齐力抗疫。

    今日,“雷锋”成为了许许多多为抗疫奉献的公卫人的名字。

    科研战“疫”,全力攻关

    我院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同学们,主动放弃春节假期,第一时间主动“请战”返校,24小时一刻不停地与疫情抢时间,尽全力研制诊断试剂与疫苗,肩负起“国家队”实验室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第一时间返校的2018级博士生刘伟,这一个月来成了个“大忙人”:评价试剂,整理数据,撰写文章,高强度、快节奏常常让他的作息调整成了“美国时间”。要说起最忙最累的时候,还得数评价试剂的那几天:“那三天,每晚都通宵,早上回去稍微休息下,还要整理实验数据,然后根据数据再调整试剂,三天一共只睡了五六个小时。”忙碌与疲惫成了那段时间的代名词,“十天里有八九天都在通宵”,但想到实验室里所有人都在期待临床实验结果时,他顾不上疲惫,耳边中只有一个声音——“赶紧把这个试剂评价一下,不能让大家的辛苦白费”。

    2019级博士马建说:“有时候要提一百多管质粒,人手不够,大家都会来帮忙。哪怕对方不是我们这个方向的,只要有时间,就会来帮忙。”对于这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实验室传统,他十分称赞。尽管这一个月来没有假期,马建并不觉得特别累。可能是因为之前节假日就经常做实验的他,已经习惯了这种工作强度;也可能是因为在他眼中,老师们更为辛苦——“老师们会比较辛苦一点。晚上,我们走得早的时候,他们都在;我们走得晚的时候,他们还在。他们就是实验室的精神力量。

     

    在实验室外,我院与信息学院合作还针对新冠病毒的传播预测进行了数学建模,希望能对该病毒传播过程的描述、分析、预报和控制起到积极作用。我院芮佳、徐静文、赵泽宇和祝媛钊等4名研究生提前返校进行科研攻关,负责新冠病毒传播的模型构建、数据计算、模型结果展示等任务,他们常常因完成紧急任务工作到深夜,但是他们觉得再辛苦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同时也为自己是公共卫生学院的一名研究生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奉献家乡,抗“疫”有我

    看到家乡湖北随州柳林镇微信群里的志愿者招募信息后,2017级硕士陈虎的心被什么牵动了一下,他当即决定参加到家乡的防疫工作中,负责当地居民每日体温的测量登记和居民的健康情况登记。“我们镇上的情况其实也是相对比较严重的,而且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经常会出现体温计不够的情况。”虽然疫情严重,但大家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全村镇的干部都动员起来了,拧成一股绳,共同抗击疫情。他甘愿做一颗螺丝钉,哪怕力量再渺小也将牢牢地锁紧在基层最后一道防护线上。

    “当时也没有想太多,只希望早日控制疫情,就去我家这边的疾控中心报名参加本次疫情工作。”我院2015级预防医学本科生祝进杰于29日主动投身到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疾控中心的工作中。开展健康教育,普及防控知识、流行病学调查、对疫点进行消菌杀毒等是他的主要工作。每一天的任务都很繁重,工作到凌晨2点才能休息,尽管这样他依然感到开心和踏实。

     

    2018级硕士罗贝在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书楼镇积极参与当地社区防疫志愿服务,登记社区居民出入情况、测量体温及发放酒精等志愿服务,为家乡防控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除了以上同学参与的志愿服务外,我院2016级预防医学本科生王逸凡协助当地疾控中心制作防疫宣传推送;2019级硕士张文倩、2018级预防医学本科生曾文雯纷纷加入到当地疾控中心,参与病例的流行病调查,协助统计整理相关资料;2019级硕士罗欢参与家乡的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上门发放物资等;还有···

    胸怀南强梦想、心系公众健康是厦大公卫人的初心,无论是在参与一线防疫工作,还是全力进行科研攻关,他们都志愿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践行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不问深夜灯明,但求无愧于心。

    (文/毕若萌、图/公共卫生学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