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晚,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特聘讲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陆建德教授为广大师生带来了英国文学系列讲座的第八讲《当代:从英国文学到英语文学》(The Contemporary Era: From English Literature to Literature in English),讲座由我院英语系教授周郁蓓主持。陆建德教授以其广博的学识不但为我们梳理了英联邦国家英语文学(Commonwealth Literature),也对我们所不甚熟悉的原英国殖民地的当代英语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度阐释,使到场师生大开眼界,捕捉到了很多值得后续深入探索的研究议题。

当代英国强调其文化的多元性,20世纪后半叶一些英国学者所强调的本质主义的英国性(Englishness)已不再受重视。英联邦国家注重英语教育,很多社会精英在英国受过教育,他们创作的文学作品丰富了英国文学的多样性,也改变了英国文学的版图。出生在原英国殖民地的作家,如出生在南非的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 出生在印度的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和约瑟夫·吉卜林(Joseph Kipling)等,从自身在原殖民地的异域经历汲取灵感,创作出了与众不同的文学作品。

陆教授指出,若想了解在印度出生的英语作家的作品,就必须要熟悉自1757年起印度被英国殖民之后,通过不断的抗争逐步走向独立的历史。印度在经历英国长达190年的殖民统治之后,在英国受过高等教育的甘地领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促使印度在1947年走向独立。同年出生在印度的萨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在6岁时移民英国,并长期从事写作,成为英国“移民三杰”之一。陆教授重点论述了拉什迪的文学成就,以及其在文坛引起的轰动和争议,并指出这些移民英国的作家不但能够非常精准流畅地运用英语,还在印度的多元文化中汲取了大量的养分,具有英国作家所不具有的知识结构。
出生于中美洲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维迪亚达·奈保尔 (V. S. Naipaul) 在18岁移民英国,对英语及英国文学非常精通,但后来逐渐对在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持嘲讽态度,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讽刺反殖民的斗争。实际上,这是由于一些非洲国家独立以后并没有走出困境,没有让人民感受到独立带来的希望,反而出现了严重的贪污腐败问题。奈保尔的笔触异常锐利,对自己的宗主国印度有着特殊的感情和关注,但却以伦敦为世界的中心,希望成为一个真正的英国人。因此,奈保尔的作品读起来常会让人心生无奈,对社会现实产生一种无力感。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John Maxwell Coetzee),出生于南非开普敦,作为南非白人小说家,其作品与英国文学之间形成了一种难以描述的复杂关系。1994年曼德拉被选为南非总统之后,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种族隔离制度被废除,但也正是从此时开始大量南非白人开始移民。他们“憎恨压迫,但惧怕被压迫者”,他们本来对种族隔离充满愤怒,然而一旦种族隔离被废除,他们在南非的境遇却异常艰难,甚至充满危险。库切追溯欧洲白人统治南非的历史,认为他们用野蛮手段对待当地人,因而欠当地人一份债。当白人至上的意识形态发展到极端,实行种族隔离,再到南非人民通过抗争,种族隔离被废除,南非存在的问题是否会因此得以消除,答案却是非常复杂的。
这些英联邦国家的英语作家和出生在原英国殖民地的英语作家,在脱离英国文学传统的同时,又在作品中显示出对英国和英国文学的一种关照,与英国文学之间具有很强的互文性,形成了积极的互动关系。陆教授希望他的系列讲座能够激起师生们对文学的爱好,但并不局限于文学,对历史和社会的关注对文学研究也至关重要。陆教授希望在场师生们能够再接再厉,在英语文学研究中作出新的贡献。
本学期陆建德教授的英国文学系列讲座到此落下帷幕,陆教授的讲座为师生们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广大师生们也均从陆教授精彩深入的讲座中受益良多。让我们共同期待陆教授2020年的系列讲座!
(外文学院 图/陈孝炎 文/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