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结束了紧张的期末考试后,2019年1月17日下午,实践小组全体成员在多乐咖啡开始了第一次小组寒假社会实践讨论。小组初步讨论了论文的进度安排。但论文的具体方向还未确定,主要争论点在于以行业还是事件为基准来筛选谣言。这个选择关系到论文的主体内容,因而小组达成共识:先找出近十年上市公司的澄清公告的数据,然后根据样本量的多少来切入研究。以不同成员的比较优势为依据,李泽为、张晴雯,邓肖娟负责数据,数据组的初步工作安排如上所述;蔡友斌、吴培莎、吴丝钰、林雯、姬笛航,刘婧雯阅读文献,由于国内关于上市公司谣言及其应对策略的文献较少,所以需要广泛地阅读外文文献,找出以往的研究思路,借鉴过往的研究方法,进行创新。

第一次的小组会议简单勾画出论文的轮廓,使得小组成员思路也逐渐清晰。于是第二天早上实践小组部分成员在厦门大学图书馆的研讨室进行了第二次讨论,主要剖析《上市公司澄清公告的辟谣效果研究_贾明》这篇文章。文章对传闻的原始样本所设定的筛选标准清晰明确,操作性高,非常值得学习借鉴。并且通过此文小组估计了最终能获得有效样本的数据量:上述文章搜集了2006年-2012年间A股证券市场的澄清公告,最终筛选出1138个满足研究需要的传闻样本,以此为依据,小组若搜集最新至2017年的数据,大致会获得接近2000个满足研究的传闻样本。对数据搜集的工作量和成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下午在经济学院的三味咖啡屋继续阅读文献和查找数据,进展顺利。

结合前两天数据收集和文献讨论的结果,小组目前最重要的任务是确定谣言的相关指标,进而构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2019年1月19日、20日、21日三日全天,实践小组部分成员在海韵14楼讨论间展开工作。重点讨论了公告信息质量的构建,即如何通过公告的各个维度信息以及上市公司基础财务信息构建出关于公司澄清公告质量的衡量指标,再通过这个指标去和公告发布之后的CAR的变动进行回归。具体操作小组讨论后认为可以参考《试论上市公司澄清公告的差异性_王天雅》、《澄清公告信息含量的实证研究_郑宏涛》、《负面舆情对上市公司股价波动影响的实证研究_史青春》、《中国股市谣言研究_传谣_辟谣及其对股价的冲击_赵静梅》等文章。截至21日,小组已经下载了2007-2017年的个股和股指数据,并用python爬取下所有公告,并将其都转化成了文本,且确定模型采用线性回归。接下来的任务为,提取每份公告的特征,并做统计;用个股和股指的数据构建因变量CAR;撰写实践报告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