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8日,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移风易俗”社会实践小分队一行人在队长的带领下,前往实践调研的目的地——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鲤南镇玉田村进行实地调查。在此次实践调研之前,我们的队员们已经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红白喜事,移风易俗的相关内容,认真拟定访谈问卷,并且进行了合理的分工,为此次的实践调研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我们的实践队伍到达后,我们的队员们和玉田村的村民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通过对村民的访谈我们了解到:
在倡导移风易俗之前,时兴从五十岁起逢十办寿宴,每次寿宴的花销根据家庭经济条件的不同,花销从5000至几万不等,其中也存在个别村民大操大办的情况。做寿的流程也较为复杂,从早上开始,亲朋好友提着装有线面、蛋、脐橙、红包等物品的篮子,从放鞭炮拜寿开始,到中午在村里呼朋唤友到家中吃饭,在正月初三这一天几乎全村的人都在因为寿宴忙碌。
在倡导移风易俗之后,大部分村民都遵照村支部和政府的倡议,从之前的大操大办改为不办或减少办寿宴的规模。通过访谈了解到,在婚礼方面,玉田村的彩礼钱大约十万至二十几万人民币,此外还有3-5两黄金。在政府倡导移风易俗之后,村民对彩礼的态度有所改观,要求也有所降低,现在的彩礼钱大约在六万人民币左右。此外,村里本身就不时兴升学宴、满月酒等宴席,而且村民们基本都知道政府在倡导移风易俗,并且大部分的村民都对移风易俗的倡议表示理解和支持,当前喜事筵席从20桌规模降至规定规模(8桌以下),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有差别,无法硬性问责。

之后,通过对村干部的采访我们了解到,玉田村目前“移风易俗”的工作进展良好,主要是通过设立办事处统计各项仪式操办情况、设置公告栏、挨家挨户发传单进行宣传、设立仪式标准等方式推进“移风易俗”。上级政府发放了明确的文件说明“移风易俗”的具体办法和要求,并设立了相关部门,专人专项负责“移风易俗”的工作。在红事方面,每位村民办宴席之前都要上报宴请的人数和金额,并且宴席的花销和结婚的彩礼都明确规定了上限。
村干部表示,政策实行之初,部分村民对此无法接受甚至一意孤行,在经过了一系列思想工作后,村民对“移风易俗”表示理解,慢慢配合“移风易俗”工作。诚然,村民对“移风易俗”的态度和观念的改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白事方面,九十年代就已结束棺材土葬,以骨灰形式下葬,只有部分家中有祠堂和山地的家庭,才会选择二重葬的形式,但在扫墓时,村民依旧采取传统的方式。这方面的习惯对村民来说已经根深蒂固,也表示着“移风易俗”工作仍任重道远。

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必然要求,是实施脱贫攻坚战略的现实需要,是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对进一步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营造平安和谐的社会氛围具有重要意义。“移风易俗”不是一个有法律条文支撑的工作,不能采取强制的措施,因此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采取更有人情味的方法,从村民的角度出发,改变他们的观念,让摒弃陋习旧俗、践行新风礼仪的文明时尚蔚然成风。
撰稿人:石宇航、林澜
图片拍摄者:胡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