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假实践专题 厦之渔】探索渔港经济区发展的新模式
    发布时间: 2019年03月06日

    2018117日,在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厦之渔”实践队一行十一人到达实践调研的第一个目的地——闽台中心渔港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实践队到达公司后,公司负责人姚总首先带领实践队来到公司的总部大厅,并介绍了公司目前的发展情况。据负责人介绍,该公司是厦门象屿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于199910月注册成立。公司承载开发、运营、服务厦门市高崎闽台中心渔港项目的职责。闽台中心渔港由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和配套经营性项目两大部分组成。基础设施投资约2.3亿元,包括避风港水域38万平方米,渔业专业码头及护岸2600米,水、电、路、污水处理、执法管理、台轮停泊点等内容。闽台中心渔港陆域总用面积10.51平方米,可为渔业生产经营提供优质服务和可靠保证,具体的经营性项目拟分五个功能区:水产品批发市场、制冰冷藏区、综合物质区、油库区、休闲渔业区。


    接着,负责人带领实践队到会议室进行了关于渔港经济区发展的讨论。讨论会气氛十分热烈。组长安鹏和队员围绕渔港建设的问题向姚总请教,而姚总也一一耐心的进行了回答。姚总指出,现在闽台中心渔港主要起到的是避风港的作用,渔港抗风能力非常强,莫兰蒂台风时最多庇护了超过600艘渔船。但是自己并没有太多渔船,主要从外部运送鱼货过来,这主要是因为厦门临近海域渔业资源几近枯竭,厦门市政府考虑到成本因素,正不断剥离这些传统产业。此外,选择此地建设渔港的主要区位优势是厦门开放程度高,能接纳包括台湾地区的外来船只,但是囿于两岸间市场变化的关系,闽台中心渔港的作用并未达到预期。而厦门出于环境保护的原因,也几乎不做水产养殖,因此闽台中心渔港实际上已发展成为一个鱼货资源中转站。


    姚总特别指出,让他感到非常遗憾的是渔港的利用率比较低下。一年里渔港起到避风作用的时间大约只有两个月不到,剩余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闲置状态,如何利用这些闲置资源,将渔港的发展与第三产业的休闲渔业相结合,是公司和厦门市政府都要思考的问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次实地调研让队员们从理论上认识了、从实践中领会了渔港经济区发展的现状,也由此明确了整个社会实践研究的切入点。


    2019118号下午,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厦之渔实践小队一行9人在队长安鹏的带领下来到了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龙海港尾镇的斗美渔港,对斗美渔港渔业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

    调研初始,实践队在渔港内进行了参观走访。港内当天停泊着许多渔船,约有百艘,这从侧面反映出这里的渔业资源较为丰富,渔业生产较为繁荣。同时我们发现渔港内分布的主要是一些从事鱼货批发零售的商户,港内只有一家海产品加工企业,暂时没有发展出休闲渔业等第三产业。

    随后,我们对龙海市某物流公司一位前来运输海产品的工作人员进行了采访。据他介绍,斗美渔港内渔船数众多,渔船基本为渔民个人所有,专业的捕捞公司暂时没有建立。渔获以蟹类为主,也包括各类鱼虾。目前渔港内的业务主要为捕鱼及将所捕捞的活鲜转运至福州、厦门、广州、深圳等地售卖,渔港本身并不具备完整的集捕捞、加工、转运及销售一体的产业链。目前前来渔港采购的主要是个人,公司采购规模较少。在休渔期,多数渔民会外出务工,也有部分渔民从事食品加工行业进行谋生。

    接着,我们对渔港内一家进行鱼货批发和零售的商户进行了采访,了解到斗美渔港的鱼货主要以近海活鲜为主,而近几年来近海捕捞的鱼货数量呈下降趋势。在问到休渔期生活安排的问题时,他们表示像他们从事鱼货批发零售的商户仍会待在渔港,并不会外出务工。


    通过此次实地调研,我们实践队发现斗美渔港目前只是一个渔业捕捞转运中心,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主要的经济收益源于传统捕捞业及鱼货转运,而渔业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然而,日趋减少的鱼类资源必然会制约这个以传统渔业为主的渔港未来的发展,如何改变以传统捕捞业为主的单一发展模式是渔港当前亟待考虑的问题。我们认为,一方面渔港可以继续完善自身的产业链,发展海产品的加工和深加工,提高海产品的附加价值,另一方面可以逐渐转向发展休闲渔业,依托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寻求渔港的可持续发展。

    /魏丽霞 龚思颖 唐咏家     

    /林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