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2日下午,公共事务学院在联兴楼207开展了名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叙事社会学的视角”的全院师生政治理论学习讲座,学院党委书记刘弢,党委副书记林盛铨、刘钟南以及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参加了本次学习。
刘子曦老师担任主讲人,讲座分别从“讲好中国故事的政策脉络”,“为何要讲好中国故事”,以及“讲故事的研究者何为”这三个视角进行,刘老师深入浅出地讲授既让在场师生了解了“中国故事讲述”的现状,又引发了师生对如何更好“讲述中国故事”的思考。

【图一】

【图二】
l讲好中国故事的政策脉络
刘老师认为,“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期我国的对外宣传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话语权”、“引导国际社会全面客观认识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社会各界都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面貌。
我们党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都很重视对外宣传工作。而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面向世界讲述中国就已经成为党中央高度重视的战略举措。通过时间轴,刘老师向师生们展示了从1990年中央对外宣传小组成立,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近二十年来我国对外宣传工作的发展历程。
刘老师认为,习近平新时代的对外宣传方式发生了变化,从讲述真实的中国到讲述立体、全面的中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超越了传统的“中国—世界”二元论,而是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展开叙述,这样的中国故事更有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能在海内外更好地树立我国的形象。
刘老师提出,在讲述中国故事时,要从传统地自说自话的讲述方式走向更进一步地注重方式方法的讲述。习近平主席指出,对外传播要用海外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刘老师以2011年投放在纽约时代广场上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和日本国家宣传片为例,教导师生应该更多地从受众角度出发讲述中国故事。

【图三】
l为什么要讲好中国故事?
刘老师认为,讲好中国故事大有裨益,一是有利于文化贸易顺差和文化输出,二是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为了佐证其观点刘老师列举了相关数据,图文并茂地向同学们展示了我国在文化产业上和文化软实力上的劣势,提出要通过“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扭转这样的不利局面。
l讲故事的研究者们何为?
作为社会学的学者,刘老师也从社会学专业的角度阐述了讲好中国故事的研究者们应该做些什么,刘老师认为,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讲好中国故事的研究者们应该:
1.将社会学议题本土化。刘老师认为,中国的社会学不能全盘照搬西方社会学理论,应该立足于中国社会与文化的特殊性,用中国的社会学理论解释中国的社会现象。
2.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话语体系。刘老师强调社会学话语的影响力,反对丧失学术主体性,倡导的是积极的创造和建构。
3.在中国泥土里培植中国的社会学。刘老师指出中国社会学者应当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深入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加强对社会主义建设,社会治理和全球变化等等重大实践议题的分析研究,探究如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解决新矛盾。
4.提出我们自己的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刘老师还认为我们应该构建自己的社会学理论,她掷地有声地讲到:“我们要赋予我国社会学以新的内容,这内容必须得之于我国自己的社会,不能想问外国去现货现购得。”,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图四】
讲座结束后,刘弢书记对讲座进行了总结,表达了对此次讲座的肯定,肯定了刘子曦的学术水平和高度的责任担当意识,同时提出对大家的期许,希望大家立足中国实际更好地发展社会学,同时更多地参与到中国形象的传播,中国故事的讲述。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本科生团总支宣传中心
撰稿:李苗苗
摄影:陈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