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国际化校园中提升“文化自信”
    发布时间: 2017年06月26日


    国际化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潮流。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跨国、跨地区流动成为新常态。在高等教育领域,这种国际流动也在不断地发生。尽管各国大学文化、特色不同,但出国出境留学、校际交流合作已经成为共同的选择。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下,如何帮助学生坚定和培育文化自信,成为高校思政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厦门大学自建校以来就将“研究高深学问、养成专门人才、阐扬世界文化”作为办学宗旨,建校近百年来,厦大始终坚定不移地在国际化道路上奔跑前行。翔安校区现有学生8800余人,其中,中国学生7900余人,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学生900余人。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汇聚到一起,形成了较为浓厚的国际化校园氛围,学生即使不出国门,也能够和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交流,接触到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

    在这样的国际化校园中,海外教育学院/国际学院每年吸引了1000多人次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学生前来学习,同时输送400多名中国学生前往英国、爱尔兰、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高等学府留学深造,此外每年还会派出40多位老师和研究生到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担任中方院长、汉语教师和汉语教师志愿者,成为推动厦门大学国际化校园建设的重要阵地。

    面对国际化的大趋势,学院坚持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结业专业特点,努力传播中华文化,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同时积极提供跨文化交流平台,向来华留学生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帮助他们成为知华、友华、亲华的国际友人。

    坚定文化自信,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化校园环境中,高校的思政工作者更需要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在认识和发展中增强自信;践行文化自信,努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在传播中增强自信。近年来,海外教育学院/国际学院一直把坚定文化自信作为使命担当,努力培养具有中国立场、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优秀人才,努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学院出国支教、学习交流的学生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们在传播中华文化、践行文化自信方面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自觉“讲好中国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黎悦帆、夏凡便是其中的代表。

    “做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者”

        黎悦帆是海外教育学院2014级的一名研究生,学习对外汉语的她一直有一个梦想,希望汉语能够进一步走出国门,让更多的外国人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20159月开始,她在波兰弗罗茨瓦夫孔院当汉语教师志愿者,十个月的时间里,她带了六个班级,学生的年龄从4岁到65岁不等。为了更好地上好汉语课,让学生们有更好的课堂体验,她努力钻研专业知识;为了留住他们对中国最鲜活的记忆、最持久的热情,她用文化体验课的形式,让学生们接触并了解书法、国画、剪纸、武术等中国国粹。在波兰,她遇到了每堂课结束都吵着学汉字的小孩们、热衷于探索汉语表达的特别之处的小伙子、钟爱咏春拳的波兰大叔。在这样一个陌生的国度,这些陌生人对中华文化的热爱让她倍受感动,也让她对中华文化越来越自信。努力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吸引更多的波兰人主动了解中华文化,成为了她这十个月来为之努力的动力和目标。

        和黎悦帆一样,越来越多的孔院汉语教师、志愿者认识到,文以化人、文以载道,我们要践行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走出国门,让文化自身说话,使其成为不同语种、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和平交流沟通的媒介。

    截至2016年底,我国已在全球140个国家(地区)建立512所孔子学院,1073个孔子课堂。“每个方块字,都是中华文化的种子,每一堂课,都是东方大国的舞台。是魅力,也是实力,这些来自君子国度的文化使者,他们比先贤走得更远。”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华文化之花,已借孔子学院及其他诸多实践之力,开遍世界。

    “月是故乡明”

    夏凡是国际学院都柏林项目的一名本科生,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她选择了来到美丽的爱尔兰,成为都柏林商学院一名国际交流生。在交换期间,她体会着两国文化的差异,爱尔兰人民对音乐和运动的热爱、对个人独立的推崇无不吸引着她。但也正是因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与冲击,让她开始反思,开始正视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差异。随着了解的不断深入,她对于中华文化更加依恋。在她看来,正确认识中西方的比较,我们才能够更自信,而这样的文化自信,才有着更坚实的根基。

    在爱尔兰学习期间,她与同学策划了一系列“中国节”活动。在欢庆春节活动中,中国学生带着外国学生一起开展贴春联、挂灯笼、包饺子、办“春晚”等中国传统活动,将我们热闹的“年味”带到了都柏林,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此外,夏凡还成为了爱尔兰的“国际学生大使”。在担任“大使”的一年里,她参加了许多爱尔兰的文化体验活动,担任志愿者的过程中,她加深了对爱尔兰文化的了解,并且作为中国的形象大使,在异国他乡广泛传播中华文化。在她看来,两国文化平等交流、互相促进才是最好的状态。欣赏另一个国家的文化并不意味着抛弃自己的文化,反而是因为有碰撞、有对比,才能对祖国的文化更加自信。只有练好内功,打牢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在与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优势和独特魅力,将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和中国精神在全世界发扬光大。

    培育文化自信,展现中华文化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他强调,“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为了帮助国际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融入中国生活,海外教育学院/国际学院构建了中外语伴交流平台,解决了国际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交流难题,帮助他们提高汉语水平,尽快适应新校区的学习生活。同时,学院在校区学生办、团工委等部门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如“中国日”传统文化展示、国际文化节、“迷你世博会”、迎新晚会、在厦留学生运动会、“泼水节”、“水灯节”等活动,精心打造国际化舞台,加深中外学生的相互了解,进一步促进中外学生交流与融合。

    丰富多彩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不仅帮助校区的国际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增加互信,同时也激励许多国际学生在毕业后从事与汉语相关的工作,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贡献力量。邓凯便是其中之一。

    “在跨文化活动中更了解中国”

    邓凯,Kelly Michael Allen Dunn,来自美国,目前是海外教育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研一的学生,同时他还有拥有学院“迎新晚会”主持人、“一带一路”文教融合与人才培养论坛志愿者、汉语角“活跃分子”等标签。

    人们对于邓凯的第一印象往往都是汉语说得太好了!日常时他会看知乎、中国的电视剧,能很快理解并熟练地运用网络流行语,已经“完美”地融入了中国的生活。

    能够如此快速地融入校区生活,一方面得益于邓凯自身的语言天赋,另一方面,也与他对跨文化交流活动的积极参与密不可分。新学期伊始,听说学院迎新晚会在招募主持人,有着一定中文基础的他便兴冲冲地报了名,并且凭借着自己流利的中文和出色的表现力,成为了晚会上最有“国际范”的主持人。他活跃在校区运动会、“中国日”传统文化展示活动、“一带一路”文教融合与人才培养论坛等活动中,主动担任志愿者,跟中国学生一起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学院每周举办的“汉语角”,他总是乐于分享,尽管有的时候中文表达不太顺畅,但丝毫不影响他表达的热情。作为研究生的他,在学术上也丝毫不放松,学院举办的对外汉语教学沙龙他几乎从未缺席过。

    “在这么美丽的校区学习生活,还能够拥有这么好的交流平台,让我了解中国,融入中国,我觉得非常幸运”,当被问到来厦大学习最开心的事情时,邓凯总是这样回答。学院形式多样的跨文化交流活动,让他在校园内外体验中华优秀文化,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求同存异,增强互信。邓凯现在的目标,就是成为一名中文老师。“将来不管在哪里,不管在哪个国家,哪个城市,我都希望能够把我在中国学到的一切分享给世界各地的人们”。

    文化自信,是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明确提出的第四个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自信,二者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是培养具有强大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文化自信又是我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动力源。在国际化校园的背景下,多元文化碰撞与冲突、交融与共生,校园文化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就对思政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既要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又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既要有接纳、交流融合的雅量,又要有不削足适履的智慧和定力。在面对国际学生时,也要不断加强对他们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跨文化交流活动,帮助他们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认识中国。也只有让学生不断提升这“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才能够让我们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中更好地把握方向,继续前进,为多元文化的大融合大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海外教育学院/国际学院邹文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