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9 – 20日,一个个创意的纸板建筑在湖里区万达广场拔地而起,令人眼前一亮。由市科协和市土木建筑学会主办,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承办的厦门市第四届大学生实体建构竞赛的决赛正在火热进行。
经过两轮选拔, 7所大学共26支参赛队伍获得了决赛的入场券,在现场进行1:1的模型搭建一决高下。我校学生不负众望,8支参赛队伍强势挺进决赛。
精巧的构思,严谨的搭建,眼花缭乱的造型,让人不得不为土建的学生们点个赞。


4月20日下午15:00,所有参赛队伍完成搭建,评选开始,或亲自体验,或详细询问,评委们显然对这些创意的建筑十分感兴趣。
令人欣喜的是,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2011级城规班参赛队伍的作品《共生》获得了总分第二名,一等奖的好成绩!与此同时,我校的其他作品也纷纷有所斩获,将2个三等奖,以及若干个佳作奖、入围奖收入囊中。
《共生》,闻其名,便可知一二。在现在全球都开始提倡环保的时候,我们看到生态的破坏对建筑的影响,诸如:酸雨腐蚀。同时也看到建筑反过来对生态的破坏,例如:光污染等等。于是设计者们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一个建构小品来模拟地球上生态遭受腐蚀的一种状态。他们采用了星球的形状,抽象出经纬线作为设计元素,两者交叉镶接形成基本设计手法。通过板与板之间的交、插、舍、增来达到设计在空间上的不同的分割形态,同时插板的组合拼接上也完成了对光影变化的一种呈现,被放大的灰、白空间使得整个建构更加通透大方,轻盈宜人。而大球旁边的子单元则是对存活这一概念的衍射。地球总在不停的繁衍生息,如果我们再对环境一点一点被破坏,被侵蚀视若无睹,事不关己的话,破坏面将不断放大,球体紧缩,生态资源将不断变少(球体缩小,开场比例变大)。


当然,《共生》的设计也满足了建构在功能上的要求,大空间可以容纳4~5个人,小空间可以容纳2~3个人,在大小空间的转换中人们也可以体验到空间变化的趣味性。

热火朝天的搭建现场,忙碌的除了比赛人员,还有贴心的志愿者们。清晨第一个到达准备,夜晚清理完现场最后一个离开,40多名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的志愿者们将辛勤与汗水洒在了这片耗时两天的赛场。
当然,作为土建院的学生,他们的志愿者服务,显得“专业”了不少。切板,画线,拼接,固定,万能的土建志愿者们出现在任何需要的地方。
赵一泽,就是这群志愿者的一员,根据小编当天的现场追踪,她无时无刻都以“女汉子”的形象来回奔波,全力解决参赛选手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有时还需跪地切板,挽袖上螺栓。虽然很累,但她的笑容,一直在赛场绽放着。
短短两天的比赛,凝聚着参赛队伍几个月的付出,也凝聚着志愿者们的任劳任怨。
让我们为参赛选手们点赞,为所有的志愿者们点赞!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宣传中心 黄佳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