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党的十九大所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与助推乡村文化振兴,7月17日至8月31日,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乡村文化振兴实践队赴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开展乡村文化振兴调研活动。此次活动由朱冬亮教授带队,马克思主义学院11名硕博研究生参与了调研活动。期间,团队师生走访调研了将乐县农业局乡村振兴办、老区办、方志办、县博物馆,以及深入将乐县常口村、墈厚村、石富村、小王村、肖坊村、良地村、余坑村等地开展调研。
关注乡村现状——发现文化振兴难题
为了解将乐县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调研团队师生来到了将乐县农业局乡村振兴办。乡村振兴办陶主任、余局长等领导与我院师生充分交流,详细地介绍了将乐县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情况。陶主任肯定了将乐县在培育乡村文化,提升乡村文明程度中取得的成效,同时,他也指出了一些问题,例如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参与程度不高等。本次座谈会也启发了团队师生对乡村文化振兴所面临难题的思考。将乐县农村人才流失问题突出,一大批有文化、有知识、懂技术、高素质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老人、妇女、儿童成为农村人口代表。如何利用乡情、亲情的纽带关系,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服务家乡,为家乡文化建设贡献力量,以及吸收一批有文化的年轻人进入乡村管理队伍,使乡村干部队伍更加年轻化,这成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点。

(乡村振兴办陶主任与实践队进行座谈)
挖掘红色文化——引领文化振兴方向
白莲镇墈厚村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是本次调研的重点考察地点之一。调研团队师生前往白莲镇墈厚村进行实地调研,墈厚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汤主任带领我院团队师生一同参观了红军堡,并讲解了红军堡历史和墈厚村的红色文化。墈厚村努力挖掘和保护红色革命遗址遗迹,注重红色文化宣讲,激励村民传承红色精神,真正做到了以红色文化为引领,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团队师生发现,在将乐县很多乡村地区都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但如何发挥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却成为许多村面临的难题。许多村未能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将自身的红色资源优势转换成乡村发展优势,这也与当前将乐县许多乡村干部不够年轻化、工作缺乏创新与活力、乡村规划缺乏特色有关。通过调研,团队师生发现,对内要整合红色资源,唤起村民的红色记忆,激起改造乡村的奋斗意识;对外要讲好红色故事,拓展红色产品,形成红色文化产业链。只有这样,才能让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应有作用。

(实践队在墈厚村调研)
弘扬乡风文明——凝聚文化振兴力量
调研团队师生走访了安仁乡石富村,村支部邓书记对我院师生团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石富村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的工作开展情况。在将乐县开展“一镇一孝廉”创建活动之下,石富村大力做好以传承弘扬家训家规、孝文化为内容的传统文化宣传,推动孝德文化进村入户,形成遵纪守法良好家风,从而唤醒植根于村居心灵深处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不断蓄积起乡村振兴的活力。通过此次安仁乡之行,团队师生明显感受到了村民精神面貌的提高。安仁乡石富村每年开展各类模范家庭、文明家庭评比,不断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营造了积极向上、诚信友善的良好社会氛围。因此,通过深化移风易俗治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和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乡村文化振兴。

(实践队在石富村调研)
关注产业发展——激发文化振兴活力
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服务家乡、参加乡村文化服务工作,提升家乡人民的精神面貌,不仅要系牢乡情、亲情的纽带,而且要依托产业发展。调研团队师生前往万安镇,万安镇黄书记带领我院师生走访了翔安社并重点介绍了新村建设经验。特别提到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总书记到将乐调研农业农村及奔小康工作时,提出了“建新村在设计上布局要好,单体设计既要适应农村生活方式,又要有现代化气息”等重要思路。将乐县委、县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认真落实《福建省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立足实际,积极实施六项机制,确保既有新房,又有新村新貌。促进了基层政府治理与个人参与的有效结合。同时,依托日益完备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便利的交通条件,万安镇高位引入温氏、金森、利农等企业,形成“一鸭一树一菜一米”的特色农业产业格局。原本半数人口外出打工的万安镇,如今成了周边乡镇人口纷纷抢滩的“就业洼地”。由于“机会多、工资高,还能照顾老人小孩”,越来越多的万安人相继“归巢”。截至目前,引进企业共解决就业500余人,带动农户700余户。
产业的内生动力,聚集了人,也改变了人。只有产业才能让农村在外的能人老板、创业成功人士回乡,让不想、不会、不愿务农的大学毕业生、优秀人才回乡,用日趋完善的产业让老板回来有事可做,让年轻人体面地留下。乡村文化不是单一的文化,乡村经济也不是单一的经济。通过将产业与文化相融合,将文化与工业、农业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将人们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结合起来,才能有骨有魂,相得益彰。

(实践队在万安镇调研)
聚焦传承保护——提升文化振兴内涵
8月28日下午,团队一行来到了南口镇蛟湖村,探寻龟山故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一个地方最能够打动人心、嵌入记忆的符号。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把当地历史文化保护起来,作为提升文化内涵的灵魂进行精准定位、深入挖掘,让村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我们曾经对全县的文化遗址、文化亮点做过调查,发现很多遗址不同程度的遭受了人为的破坏,让人痛心疾首。历史遗迹、地理环境,都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贵财产,一旦遭受到破坏,就再也没有回复的可能了。近年来,南口乡结合蛟湖村旅游开发项目,对杨氏宗祠进行整体修缮,新建青少年示范教育基地(包括礼学馆300平方米和文人书画院300平方米),组织专人研究整理蛟湖杨氏家训家规,将杨氏宗祠打造为将乐县家风家教及红色文化重要的教育基地。一改往年交通不便的状况,拥有一片宁静祥和的乡村景象。将文明乡风培育融入村民生产生活各方面,固化成为群众日常行为的基本准则;充分发挥文化对精神风貌的重塑作用。

(实践队在南口镇蛟湖村调研)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在这一个多月的调研中,师生团队几乎走访了将乐县的各个乡村。在了解国情、社情、民情的基础上,学生加强了对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认识,看到了将乐县在文化民生、乡风文明、产业发展、传承保护等方面作出的努力,也发现了一些村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中存在着农民参与度不高、乡村干部队伍不够年轻化、工作缺乏创新等问题。通过调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乡村文化振兴基层摸索和顶层设计的思考,力争为繁荣乡村、繁荣祖国做出厦大马院人应有的贡献。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兰婷、张华芳、黄丹丹 图:调研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