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园关注】“胡”说四大名著 ——记胡旭教授“四大名著与中国人性格”专题讲座
    发布时间: 2014年11月07日

    113日晚,人文学院101报告厅座无虚席,近200位来自各院的学生慕胡旭教授之名而来,希望在教授“四大名著与中国人性格”专题讲座中汲取营养。显然,今晚的讲座没有使同学们失望。


    胡旭教授,200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厦门大学中文系,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为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任厦门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文选学研究会理事。

    讲座中,胡旭教授首先申明了一个前提:“四大名著是大众的选择,虽有上层引导,但大众的趋好仍是决定因素。”之后便开始就四大名著分别展开漫谈。首先是《水浒传》,对于这本书教授的评价是“负面太多”,应“反着看”。原因有二,其一为其中有着太多暴力渲染,作者从这些不人道的暴力中竟得到了快意与满足。其二为众“好汉”所展现的歪曲下作的价值观对读者的影响甚是恶劣,应批判着读,谨防陷入。进而,教授挖掘到这些表层现象下隐藏的问题:来自下层的梁山人为什么会混淆是非以致置人道于不顾?深层原因是值得深思的。对于《三国》以及其反映的中国人的正统思想,教授主要分析了两个吊诡现象,即尊刘贬曹与对关羽的过分尊崇——二者均与历史不符。联系《西游记》,教授谈起

    中国人的宗教观。自孔子“不语怪力乱神”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对神鬼之说是不予相信的。《西游记》中,玉帝是个无能者,如来度人为的是钱财,而唐僧骨子里是个儒家知识分子,作者对宗教的嘲弄显现无遗。对《红楼梦》,教授坦言“是本很‘麻烦’的书,虽然读了很多遍,仍读不透它”。作者在情节铺设中,破坏了人际交往与人的生活中的底线,阐释出虚无的人生观。读者循情节,很容易陷入一种虚无与失落,胡旭教授对这种状况深感无力,只能告诫读者们,读名著还须谨慎。

    讲座的尾声,教授就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一一解答,并依同学们的请求对《红楼梦》进行延伸讲解,精彩的言论赢得同学阵阵掌声。讲座反响十分热烈,不少同学询问教授是否会续办讲座,更有同学请求与教授合影并索要签名。相信这次讲座对同学们的启发是巨大的,这种文化的熏陶必使同学们收益良多。



    厦大青年宣传中心

    /潘登 摄影/林婧敏

    责编/解若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