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异·想天开的五个队员到达漳州市,分别去往云霄特殊教育学校、龙海市特殊教育学校、南靖特殊教育学校、漳州市聋哑学校、漳州市教育局等,开展为期3天的社会调研。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异·想天开实践队由来自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统计系、管理学院管理科学系等10名本科生组成。我们关注特殊儿童这一弱势群体,通过对随机抽出的福建15特殊教育学校的研究,让数理量化与人文社科发生碰撞,以大学生的视野解读特殊教育,旨在反映出福建特殊教育的现实状况。

实践队队员小菲介绍,在实践过程中,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某校培智一年级的智障儿童艳华(化名)小朋友,经常微微仰着头显得些许异常,但这位爱穿裙子爱漂亮的12岁小女孩,十分爱与人交流。她告诉小菲自己特别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出去玩,特别想要去动物园看大象。了解到由于曾经孩子有公开被欺负的经历,爸爸妈妈出于保护孩子,并不经常带她到公共场合游玩。交流中,小艳华自豪地说自己很勇敢,从来不哭,但当实践队队员要离开之时,艳华突然瘫坐在地,两行泪喷涌,无法控制。这个上一秒活泼阳光的小孩,这一秒脆弱得不可收拾。老师解释说孩子有一些心理问题,她很珍惜和队员们在一起的短暂快乐时光。
不只是艳华,其他的特殊孩子(身体智力等有缺陷的孩子),也会突然有一些特别行为,与其将这类现象归结艳华自身心理问题,不如说是我们缺少了对这类孩子的关注,甚至只是一个理解的目光、包容的心态,以致他们十分缺乏爱与关心。特殊儿童同样拥有生而为人的平等与全面发展的权利,本次实践即引进了对融合教育这类新型教育模式的思考,通过对中国国情下融合教育推广制约因素的调查与分析,希望能对政府在发展特殊教育、推广融合教育方面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注:本文曾发表于《闽南日报》,有删改
异·想天开实践队 文/左雨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