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早晨,在两个半小时的车程后,实践队顺利抵达永春。一下车队员们便马不停蹄地赶往广电中心,与那里的联络人王伟杰先生进行会面。实践队提出了派记者跟踪采访的请求,得到王先生的大力支持。


午饭过后,稍作休息,实践队队员们便动身前往永春县政府。第一站是永春县经济贸易局,纪检组长苏志伟热情地接待了队员们,并在办公室与队员们亲切地交谈。通过采访队员们了解到,达埔镇有着300多年的制香历史,2013年仅制香产业的产值已达27亿,约占全县GDP 的7%。GDP巨大的原因之一便是达埔的香产品市场广,除西藏外其他省市均有销售点,并且产品还出口台湾、东南亚国家和兴盛佛教的国家。同时,为了鼓励制香产业的发展,政府出台八项扶持政策,给予大小型、个体小户制香商户适当补贴,鼓励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由于广告费用巨大,香产品的宣传途径通常为推介会、佛事展、制香年会、报纸媒体(泉州晚报、福建日报等),原则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而早期的宣传主要依靠推销人员外出和地区销售总代理。从2012年起,永春县便着手申报“香都”,产业也由朝拜用香转型至较为高档的休闲养生香,注重增加产品附加值,一些制香企业也计划推出工业旅游项目。2013年,政府举办了评选制香工艺师、香道师等活动,旨在选拔优秀人才并进行后续培养。近期,政府与省质监局进行合作,计划建设质量检测中心。虽然永春达埔的制香产业规模宏大,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家庭作坊下的资金断层。
在交谈中,苏组长给实践队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让队员们对永春县制香产业发展现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


第二站,实践队来到了统计局。由于企业的数据不便公开,稍作了解之后队员们便继续下一个行程。
为了了解香文化对永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实践队的最后一站定在永春县旅游局。负责人不仅表达了对实践队主题的肯定和赞许,还积极地给队员们提供大量有关香产业的数据,并与队员们合照留念;队员们也赠与工作人员自主设计的徽章作为纪念。

后续几天,实践队还会走访彬达、兴隆等大型制香企业以及小型的制香散户,对制香产业的现状及未来的动向、神秘的香道进行更深入的调查挖掘,欢迎继续关注。
杜天宇/文杜天宇、吴涛/图
厦门大学“一脉香城”社会实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