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上午,实践队走访了彬达制香公司。刚一走进园区,队员们就闻到空气中沁人心脾的香气。彬达有室内室外两部分展厅,室外为传统手工制香的流程展示与晒香场,室内则为各式各样的香制与香道表演。一路走来,队员们见到了传统的手工香制作工具,如磨盘,以水车牵引的碾香槽等。在装饰的古色古香的室内展厅,队员们则见识到了各具特色的香产品,有普通的线香,盘香,也有实用的车载香;用于焚香的各式香炉,从传统的博山炉,到新式的高山流水造型香炉,均是精巧雅致,无不体现了精致的香文化。

随后实践队队员们坐下来静静观看了独具特色的香道表演。两位衣着典雅的焚香师坐到香案前,首先为队员们一一介绍了焚香的器具,包括香匙,香扫,香压等等。接下来,在悠扬的琴声中,焚香师为队员们演示了装填香粉,香料,印花等。在DIY制香区域,队员们兴致盎然地亲自动手和香泥,运用各种模具,或是自己捏制,制作了形态各异的香品。

在与彬达相近的香品参观后,实践队更着重参观了兴隆的制香厂房。传统的制篾香手工艺,需经历过水、搓黏粉、打底浸水、展香、抡香、晒香、染香脚、晒香脚等繁琐工序,环环紧扣。如今制香虽不如古法制香那么繁复,但依旧有众多工序,单是挑拣竹签次品的房间,就有四位工人在快速工作。接下来香泥被运到各类车间,有的被转成盘香,有的被制成线香,有的像面条一样,被直接切成无签香,置于隔板中风干。而阳光充足的室外,则有成片的晾晒场,解说员解释说,无签香因为没有固定形状的竹签,所以不能暴晒,否则可能会弯曲断裂。晾晒场也有数名工作人员,有的在将一捆捆线香铺展开来,有的在用染料为线香尾部的竹签上色。无论走到何处,空气中都萦绕着浓郁而不刺激的香味。

除了参观,实践队队员也邀请到了彬达与兴隆两家公司的领导层人员进行采访,提出了关于永春香的宣传、销售以及发展等问题。对队员们的问题,曾志彬先生与郑小明女士也进行了非常详尽的回答,尽可能地为同学们解释通透。作为实践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队员们的采访在对方的热情配合中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明天,实践队即将对制香业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家庭手工作坊进行探访,看看民间的手工作坊有何特色;在机械制作的冲击下,他们又如何发展。欢迎继续关注。
吴方维/文吴涛、吴方维、杜天宇/图
厦门大学“一脉香城”社会实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