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囊萤之光”(同安竹坝)实践队暑期社会实践专访特稿
引言:作为同安竹坝学校的体育老师,温文彬用大半生见证也参与了竹坝学校体育教育的兴起。从1961年起,温文彬作为同安竹坝学校的体育老师,领导球队半个多世纪,创下佳绩。这一堂体育课,他上了半个多世纪。
2014年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囊萤之光”(同安竹坝)社会实践队走近厦门市同安竹坝,在进行支教和调研的同时,还想解答一个问题:竹坝学校的体育教育将何去何从?

2001年,他退休的时候,与妻子有个约定:“再等我三到五年就回城区居住。”面对着这支球队,温老师舍不得离开,“农村体育事业不容易发展起来,要是不做,一下子就没有了。”
现在,十三年已经过去,走到厦门市同安区竹坝学校简陋的露天排球场边,你依旧可以看见温文彬老师的身影。他白发苍苍,而精神矍铄。在他任教了五十三年的排球场附近,随处可见他留下的痕迹。在硬件设施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他一个人带着竹坝多支球队缔造骄人成绩,见证并参与了竹坝体育从无到有的整个过程。
“要留在这里靠的是奉献精神”
2001年,他退休的时候,和妻子相约留下来的原因是没有合适的接班人——“我的工作没人顶得了”。而这一留就是十三年。
由于竹坝较差的条件,要找到能接过温老师肩上重担的合适接班人显然是个难题。他需要具备的绝不仅仅是带球队的能力与技术,还有十年如一日的坚忍。竹坝偏远的位置、匮乏的师资与贫乏的物质造成了体育老师负担的沉重。一方面,竹坝学校硬件设施严重缺乏。另一方面,竹坝学校现在一共有九支球队,仅由温老师等两名在职教师以及代课教师张海明老师带领。温老师曾表示,从早到晚,自己都在忙球队的事。球队基本上天天训练,“教练不能丢,要扛住,没日没夜地干”。他们的工作量是难以想象的。
留在竹坝训练球队,需要体育老师奉献的不仅仅是时间和精力,还有城里优渥生活的可能性。竹坝学校教务处主任吴老师曾表示, “能最后留下来的,都是真正爱竹坝的”。留在这里的老师靠的是奉献精神,蔡校长也说。
“如果他接班,我就放心了”
而今,温老师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接班人——张海明老师——昔日的排球队队员,也是现在竹坝学校的代课老师。“如果他接班,我就放心了。”温老师表示。
张海明老师也决心留下来,接过发展竹坝体育的重担。“我和竹坝学校感情很深,而温老师可以说是我的‘启蒙老师’”,张海明老师曾说。他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不仅在于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也在于他对温老师的感恩以及对竹坝学校的反哺之情。他还表示,将尽其所能,带好球队。
“我会的他都会,技术上我不会的,他也会。”提到张海明老师,温老师十分满意。竹坝学校的蔡清育校长也表示,张老师已经代课两年,在指导和战术方面都有经验,也能和球员打成一片,是接班的最佳人选。更可贵的是,他善于鼓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情。
作为年轻一代,张老师无疑会带来新的训练方式和新战术。而温老师留下来的优良球队传统将会得到继承。提及未来的竹坝排球队,张老师规划道,球队一是要继续抓学习,要求球员做到练球、学习两不误,否则就得暂时离开球队。一是要求队员“入球队学两点:做人、感恩。以前的纪律、球风也要保持。”
一堂体育课快结束了,而另一堂就要开始。温老师说:
“我这根蜡烛还剩一点,要点到完。把他那根长蜡烛点起来,还可以点50年。”

后记
温老师承担了半个多世纪的重担终于可以转移到年轻人的肩上,不得不说令人感到些许欣慰。然而,发展竹坝学校体育教育的重担依旧沉重。一方面,竹坝师资匮乏、设施不足的问题依旧存在,另一方面,担起如此重担不仅意味着责任,其实也意味着奉献和艰辛的付出。竹坝有幸,有人勇担重任。然而,纵观农村,乡村教师身无后继的情况还有多少呢?竹坝学校乃至乡村中小学教育,在今天,依旧任重道远。
2014年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囊萤之光”(同安竹坝)社会实践队 陈芳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