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日早,“别样一厦”实践队一行出发坐上厦门开往泉州四都小学的汽车,开始了实践第二段的行程。
“南音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在四都小学采访体验过后,实践队队员们的心中满满都是感动。
教育事业与其他的种种行业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事业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孩子们的肩上承载着一个国家新时代的希望。教育本身是一个漫长而需要耐心的过程,这是因为教育肩负着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教育本身更是一件欲速则不达的事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与教育相关的急功近利都只会适得其反。
南音作为一种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祖先们的智慧,但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变迁南音渐渐淡出了教育事业的主流,这门古老艺术形式的传承开始敲起警钟。时代在推移,曾经南音的中流砥柱们也渐渐老去,这门古老的艺术急需新鲜的血液。在这种情况下,泉州市政府开展了南音进校园的试点活动,四都小学作为一所南音进校园的试点小学在南音新一代接班人的培养上默默付出着努力。

奉献
在与黄校长的对话中实践队员得知当初四都小学开设南音班最大的困难就在于师资力量的缺乏,而感动之一就是四都小学里有那么一位在发挥余热教授南音的退休老教师,曾经的四都小学校长。这是一份没有酬劳的工作,在物质至上的今天,他们坚守的正是内心那份对于南音的热爱和对南音文化的珍视,教育这条纽带把南音文化从上一辈人手里递到他们的后代手中。同时,这里还有一位年轻教师,口传心授着这南音,曾几何时,她也只是这里的一位学生,或许南音总能给他们同样的感动,传承着这文化。

传承
“别样一厦”实践队一行人悄悄走进了四都小学的南音教室后,正在教学的老教师向队员们点头示意,接着便让孩子们为实践队合奏了一曲,孩子们一板一眼地合奏起了动听的南音曲目,洞箫,琵琶,二弦,三弦,四种声音糅合在一起宛如天籁,一曲《梅花操》让每一个队员都不由得沉醉其中。合奏完毕后紧接着几个孩子又走上台前为我们演唱了一首南音歌曲,古典音乐的伴奏,干净纯粹的童声让久居都市听惯了流行摇滚的队员们如同感受到一股清风拂过面颊。

坚守
四都小学校长的一番话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南音教育进小学的重要性:“最为正宗的南音教育应该在孩子们上一二年级时开始,哪怕是在五六年级才开始都不够正统。”在南音的传承之路上如果没有这些人的坚守,如果没有他们至今坚守在南音传承的底线,恐怕今日之南音早就已经变了味道,不再是那个古色古香的南国之音。

感动
在参观四都小学的南音教室时,一排立在墙边的琵琶吸引了队员们呢的注意,每一把琵琶上都刻着不同的名字:清平乐,珠落盘,碧云天,仿佛是每一把琵琶都有着不同的故事。四都小学只是泉州政府试点南音教学的一个小小缩影,时代的大潮向我们袭来,南音的传承之路绝不会一马平川,但是相信南音教育的力量必然会让这些祖国的花朵托起文化传承的太阳!

厦门大学别样一厦实践队 闵娜/文 郑志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