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天辗转五地,南音雅韵相随
    发布时间: 2014年08月09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从最初实践策划的一纸报告到最终把文字转化为行动,队员们才明白“实践”二字对我们每个人的意义。

    实践的开始是对南音传承人蔡雅艺老师的采访。蔡老师鼓励实践队员抛开传统社会实践思路的束缚,还与成员们分享了她眼中的南音。走近艺术家,队员发现,原来遥不可及的南音并不神秘,它也不过是源于生活的一部分。一群工科学生被蔡老师的那份热爱所打动,决心更深一步的去了解感受南音。

    实践接下来的行程中,队员们更深层次的去了解了南音文化的现状及发展。当他们真正走进泉州进行实践时,发现原来南音的境地并不如我们开始设想的那样惨淡。因为它与闽南地区的风俗人情密不可分,其实南音一直都存在于闽南人的生活中,它对于许多老年人的重要性就如同流行音乐对于许多年轻人的重要性一样。

    然而,这也让队员们担忧南音的断层问题。在街头采访中,他们发现真正了解南音并喜爱它的年轻人并不多。时代在变迁,历史的车轮在前进,如何让南音一代代传承下去,绵延不绝?如果选择了与时俱进,为古朴的南音注入新鲜的血液,那么就意味着南音可能会失去它的独特性,若干年后南音也许会变得不伦不类,这是大家不希望看到的。但如果南音不做出任何改变,那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观念可能会与南音发生冲突,若干年后南音也许不复存在,这是大家更不希望看到的。

    世上万物都有得与失的平衡,文化的传承过程当然也不例外,如何处理好南音传承过程中得与失的关系?正是需要队员们思考践行的地方。

    虽然南音目前的境地并未达到“曲灭人亡”的地步,但是我们依然要存有文化的危机感,文化的保护要从源头开始,传统文化只有扎根于民间方能茁壮成长。在不可避免的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保护古建筑,保护传统习俗才能够真正给予南音一块生长的沃土。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路途中的风景远比书本上的文字更加生动,在网络上查找到的资料远不如亲自去采访得到的答案发人深省。当队员学会用更加宽广的视角去审视这个世界,学会更多角度来看待一件事情,学会听听更多的声音,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就逐渐丰盈饱满。

    厦门大学别样一厦实践队 黄蓉婷/文 李轶涵/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