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古早之厦”暑期社会实践队泉州调研之旅
“古早之厦”暑期社会实践队是由经济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公共事务学院等多个学院共12名同学组成的校级重点实践团队,其实践课题是“以中山路为例探究厦门老店的生存状况及其发展前景”。

8月3日,“古早之厦”暑期社会实践队赴泉州进行对比调研,探索泉州老店的生存发展之道。
队员们选择了泉州保存较为完好的西街作为泉州之行的主要调研地。队员们的第一站是已有几十年历史的西街面线糊,队员们仔细阅读了墙上张贴的报纸对于这家店的新闻报道,并向老板了解了这家店的历史和经久不衰的原因。

随后,大家来到泉州影剧院,受到了泉州市电影协会副主席杨茂盛先生的接待,他对泉州老街有着很深的感情。杨先生告诉队员们,很多学生群体都曾来这里探寻古迹,他就曾经接待过英国和台湾来的学生。在交谈的过程中,杨先生表示,他在泉州影剧院工作多年,见证着这里的变迁。他觉得,泉州应该重视旅游业,让好的资源得到保护。现在的泉州,只有西街尚且保存完好,别的老街区都被规划和改建了。只有真正有人来关注,一部分泉州人才会意识到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到底多伟大。采访结束之后,杨先生向实践队赠送了一本闽南语的古版书籍,并和队员们在剧院门前合影留念。

在裴巷,队员们偶然发现了大拾堂纪念品店,店主恰巧是厦大毕业的学长,和队员们聊了很多他的泉州情缘。他说,实践队追寻的历史痕迹云云,只是这里老居民的日常生活。泉州最吸引他的,也是这份原汁原味。青羊学长告诉大家,找到这家深巷里的店面,是机缘巧合。泉州的老房子太多,相关部门很难做到花大力气到这种细枝末节的保护中来,因此希望有人主动承担这个修旧如旧的任务。用比较少的租金租下老房子,既发展了文化创意产业,同时又保护了古迹,双方是共赢的。对于旅游业在泉州的未来发展,他持保留态度。他并不认为厦门的商业化发展是成功的,很多固有的老厦门味道已经消散。如果泉州也要那样发展下去,他很难想象这些老街区的命运。

沿着西街往下走,队员们又相继走访了旧书店、罗新照相馆、群众牛肉羹等泉州老字号,大多数老板都是因为喜欢这种生活状态、是为了那份历史那份回忆而坚持下来的。群众牛肉羹的老板说,他的店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了。他是第三代传人,店的位置也一直没变过。虽然老街有很多店开了又关,很多人来了又走,但是他家的生意一直很好。当问到老板的经营秘诀时,他没有丝毫的犹豫:“久。”店要开的久,才能被大家知道,才能积累客源。好的手艺要流传下来,也需要时间的酝酿。想要成功的守住一家店,就不能怕吃苦。坚持下来了,也就成功了。

“古早之厦”实践队的泉州之行画上了句号,但实践之路尚未终止,队员们将继续走访中山路多家老店,探索老店的生存发展之道。
“古早之厦”暑期社会实践队 楚晗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