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茶园,究生态
    发布时间: 2014年08月06日

    ——“夷厦一夏”实践队赴武夷山实践

    7月28日至8月2日,由环境与生态学院副教授陈猛老师带领的“夷厦一夏”实践队一行18人,赴福建省武夷山市进行了检测茶园生物多样性、水质、土壤等生态指标,体验茶文化,学习制茶工艺与茶叶发展史等活动。实践队各队员间精细分工,及时与带队老师反馈和沟通,使各项任务得以高效有序地完成,收获颇丰。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北部,武夷山脉东南侧,茶叶产业是其传统农业主导产业之一。茶叶产业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近年来,该市开展了生态茶园建设,进一步夯实茶叶产业基础设施,提高茶园的抗旱护茶、蓄水保土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能力,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因此,获取茶园生态环境的第一手资料对于茶园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践队的第一站是小武夷公园,这里大大小小的茶园密布,农田嵌入其间,更有流经田园的沟渠,是采样监测的佳处;各队员们兵分三路分别进行了茶园—农田过渡带的生物多样性测量、农残样品的采集以及上下游水流的水质监测和采样工作。随后,实践队带着采集的水质样品来到武夷山环保局,与局内四位领导进行了关于生态茶园的座谈,得知了武夷山的茶园现状并得到了水质监测的得力协助;样品的速测实验使队员们对简易实验有了初步了解和一定的操作基础。除此之外,队员们还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刘国英进行了有关深入武夷茶文化的茶话会,使队员们深刻地了解了武夷茶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制茶工艺的不易,刘国英大师的亲身经历更是激起了队员们对武夷茶文化的浓厚兴趣与热情,为之后的茶园考察调研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第二站则是在小竹林。在陈猛老师的安排下,队员们兵分三路再次进行水样的采集、茶园中成熟茶树旁土壤样本的采集和生物多样性统计。期间,陈猛老师对率先完成水样采集工作的队员们进行了一次有关武夷山自然水质的分析讲解,队员们认真聆听老师的见解并及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这使队员们对武夷山的水质监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进行土样采集和生物多样性统计的队员则顶着烈日在茶园中寻找合适的地点并进行采样及统计。通过比较几处茶园土样的表观差异,初步可见茶树确实对土壤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武夷山前一天降水可能影响水质指标,陈猛老师建议对比同一监测点水质的变化,因此部分队员重新去了第一次的监测点采取水样。从小竹林回到住处后,队员们顾不上休息,马上开始了对水样的速测。其余队员则在环境监测站进行部分水质指标的精确测定及液—液萃取实验。

    实践队的第三“足迹”留在了富有原生态魅力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他们率先观览了武夷山自然博物馆并对保护区周边的情况有了初步的熟悉。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标本让队员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生物多样性队员们还进一步了解了武夷红茶的历史和制茶工艺的流程,深深感受到了武夷山茶文化的源远流长。随后,实践队的队员们便在陈猛老师的安排指导下,根据实地的概貌科学有效地选取了水质、土壤采样监测点并进行点位数据对比,穿越在山涧、茶林中进行实验测量工作。原生态的实地考察与采样,使队员们体验到了实验独特魅力,有效提高了队员们的实践自理能力、锻炼了他们的知识实用和科研能力,同时观察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历练。

    实践队整合汇总了所有的水质、农残指标的监测和速测数据,列出表格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得出了武夷山市的水质的分析依据和猜测,并将与陈猛老师就水质、土壤、农残指标的数据分析进行进一步的深入讨论,获得更有生态参考意义的实验结果。

    通过本次实践,实践队成员对武夷山源远流长的历史和茶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对武夷山市的环境状况也有了更为直观可感的把握。队员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环境与生态学院在当代的重要使命和“中国梦”的内涵,从而为推动我国乃至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环境事业领域,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

                                         “夷厦一夏”实践队 成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