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瓷韵国风实践队深入古窑探瓷都之魂
“江南雄镇记陶阳,绝妙花瓷动四方”,在初次领略景德镇陶瓷风采之后,瓷韵国风实践队又来到了位于景德镇的古窑展开更进一步的调研。
古窑为人们展现了中国千年陶瓷文化的脉络,以及现今景德镇陶瓷工艺的精华及达到的最高高度。古窑内部不仅展现了形式各异的古瓷窑和制作流水线,更向人们诠释了蕴含在古窑中的千年瓷韵文化。

实践绝非一时兴起能够轻易完成的,在瓷韵国风实践队出发古窑之前,队伍成员就对调研计划进行了完整详细的规划,并做足了多方面的准备,力图在应对实践的各种问题时都能游刃有余。实践队长危某表示:“虽然古窑是作为陶瓷的首选景区所存在的,瓷韵文化必然有所缺失,但它在某种程度上能够集中景德镇最大化的陶瓷资源,并且我们是经过筛选并且带着明确目的开展这次调研的”。


瓷韵国风实践队直奔本次实践计划的重心——制瓷生产作业流程。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实践队了解到无论哪种瓷器都源起“瓷土”,其中的高岭土更是极品,真可谓是“土胎火魂,精工大器”。而从一块普通的“泥土”到最后的成品更是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技艺,在“泥土”成坯后要经历拉坯(土台成型)、印坯(土台印刷)、利坯(土台修正)、挖足(底足制作)、施釉(釉涂付)、画坯(土台描画)六个步骤才能真正“涅槃重生”。在其中的每一个流程中,都需要经手人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经验和功力才能准确无误的完成,缺一分一毫都不足以成为“大器”,并且没有一个人可以单独操作完整套流程,因为掌握一道工序就已实属不易。本实践队有幸采访到了“利坯”流程中的刘师傅,刘师傅自打8岁起就开始投入制瓷这一行列,现今已80多岁高龄,几十年一晃便已兢兢业业精功于“利坯”。刘师傅笑称自己是“文盲”,大字不识只会做瓷的这一道工序,但是他这门手艺却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刘师傅虽是戏言,却也深刻的说明了制瓷的不易,数人数年的功力凝聚于一瓷,一人毕其生化其瓷。

在这次调研中,实践队有幸见到了多位制瓷大师。在和他们的沟通过程中,才知晓瓷器的制造的困难和瓷韵文化的源远流长。纵观当下,景德镇的陶瓷发展现状有所低迷,瓷韵国风实践队将继续追根溯源。
文/陈羿君 图/危耿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