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是镇江“看得见的历史”,也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根。7月23日,在人文学院党委书记王炳华、副书记王瑛慧的带领下,学院“问渡西津”实践队在镇江西津渡地区展开了调研活动。

早上九点,实践队一行来到西津渡景区,在导游的引领下参观了江上救助组织遗址“救生会”、元代的过街喇嘛塔“昭关石塔”等景点。西津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相对完善的保护机制给实践队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对西津渡的实地状况做了相关考察后,实践队成员采访了西津渡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杨恒网,并就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复兴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杨恒网总经理首先介绍了镇江西津渡悠久的历史传统与特殊的文化价值。接着,杨总重点谈到1986年以来镇江市对西津渡修缮和保护的三个阶段,特别强调了四项技术策略: 规划领先;文史领航;精工细作,主体建设。杨总还向实践队成员展示了西津渡保护建设的工作成果,2008年以来,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获得多项国家级荣誉奖项,其保护更新工程被建设部领导和名城保护专家赞誉为“西津模式”,为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以文化带动旅游,打造‘西津渡’金字招牌”杨总非常注重西津渡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近年来,西津渡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举办了诸如HIFI西津渡国际音乐节、西津渡美食节、中国客栈掌柜大会等多类特色活动,并从大客栈、大博物馆、大商埠、大艺文空间、大秀场等五个方面进行业态规划和招商策划。杨总强调说,“我们不过分追求游客量”,更愿意保持老街特有风味,力求营造一种“出则闹市,退则山林,动静相宜,自在和谐”的西津渡生活方式。
会议很快进入热烈的讨论环节,实践队队员纷纷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特别是就改造过程中如何安置原居民等一些实际操作上的难题咨询了杨总。杨总表示,“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的居民搬迁与安置不同于一般的拆迁,原居民搬走之后,并没有拆毁原来的建筑,只是进行改造维修,保留了他们的记忆,原居民也可以选择自己经营。”在实际操作上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的居民搬迁安置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因人制宜”,整体安置工作顺利完成。
通过对西津渡地区的实地调研和杨恒网总经理的详细介绍,实践队队员近一步了解了西津渡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感到收获很大。会后,院党委书记王炳华老师对杨总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希望借由此次机会,厦门大学与西津渡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能够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建立双方互惠的实践平台,为厦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调研机会。
“问渡西津”实践队是聚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从文化产业角度研究历史文化街区现代复兴的特色实践队,团队成员由来自人文学院中文系和历史系的八名研究生、本科生构成。实践队着重调查镇江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方针指导下的保护、开发与利用状况,立足镇江西津渡与厦门沙坡尾的诸多相似性,探讨西津渡发展经验对沙坡尾改造与发展的指导性意义。同时,“问渡西津”实践队也关注镇江市长山文化产业园的发展现状,希望利用队员们深厚的历史人文教育背景,为长山文化产业园所面临的文化热点挖掘、旅游模式开发等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人文学院 陈半思 李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