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研究生“囊萤之光”暑期实践队专访林语堂纪念馆馆长
平和坂仔之于林语堂不仅是成长故园,其文学作品中大量文思的源头,更是其为人处世,乐天生活的巨大感力,坐落其中的林语堂纪念馆不难寻到林语堂生活与创作的剪影。为了进一步走近世界文化名人林语堂,7月28日上午9点,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研究生“囊萤之光”暑期实践队在外文学院团委书记、平和团县委副书记、实践队带队老师乐无恙的带领下采访林语堂纪念馆馆长林秋辉,体味别样的语堂情怀,认识语堂文化的潜在价值。

凤凰树下,落英缤纷,白芽奇兰,香味浓醇。在如画的故居景致下,林馆长首先详细解释了林语堂在平和坂仔度过童年的缘由。在他看来,虽然天宝镇五里沙村是林语堂的祖籍地,但是随着林父的传教事业,林语堂自然成长生活在坂仔,对这里的青山绿水留恋不止。林馆长还提到,坂仔的美景、淳朴的民情不仅为林语堂的文学作品提供了大量素材,也对他似道家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影响颇深。实践队员随后针对“林语堂故居”文化资源规划不善提出两个问题。林馆长解释道,虽然五里沙村与坂仔都在开发语堂文化,但侧重点不同:前者集中体现在语堂的家族关系上,而后者才是对语堂童年生活的真正还原。两者与其说是文化竞争,不如说是文化互补,目的都是为游客勾勒语堂先生早年人生历程的全貌。林馆长还感叹道,林语堂最吸引人之处不仅在于其高深的文学造诣,更在于其爱国爱乡之心。在抗战期间,他虽身居国外,仍不辞辛劳回国发表抗战演说;在选址阳明山时,他看中其与坂仔相似的盆地面貌,怀乡之思甚深。
在重点提问环节,实践队员就如何推广语堂文化咨询林馆长意见。他对此频频点头,示意语堂文化的重要价值。作为馆长,他对语堂文化的研究乐此不彼,也对现今语堂文化宣传力度不够而忧心。在他看来,这也正是大多数人不能真正理解语堂文化的因素之一。林馆长提出,增强语堂故居的介绍力度势在必行。专门举办的“十佳解说员”比赛至今已举办三届,这也为故居宣传储备了人力资源。林馆长说,提高文化响度才能让更多人对此投入关注。他认为应建立林语堂国学馆,宣扬林语堂在国学方面的不菲成就。他将语堂文化比作“麻脸的女人”,其美在其心,应揭示语堂文化内在核心的韵味。林馆长还补充到,林语堂在书画,美食菜谱方面也颇有研究,角度多元,文化杂糅。因此,在陈列展示部分也亟待改进。关于现有资源的改善措施,林馆长表示坂仔镇中心小学已有搬迁打算,学校原址将被修葺改善为故居的一部分。此外,县政府每年还提供几万元的修缮费用,以保证故居完整。由此可见,坂仔镇对语堂文化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对其文化内涵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
短短的半小时内,林馆长的讲解将实践队员的视野从浅显的文字表面转向了全面深入的语堂人生,大家都收益匪浅。为了更大程度扩散语堂文化,对其文化价值的宣传首当其冲,当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也必不可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语堂文化必会在世界文化潮流中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