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实践我们在路上】柚见玉堂:观故居幽幽 品书香袅袅
    发布时间: 2014年07月29日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研究生“囊萤之光”暑期实践队考察林语堂故居

    林语堂故居位于平和县坂仔镇宝南村,2013年成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原为坂仔基督教会的牧师楼,由林语堂父亲林志诚到平和传教时所建。林语堂于1895年10月10日出生于这座小楼,并在此度过了十年最宝贵的童年时光。为了近距离领略世界文学大师林语堂的魅力,考察故居的维护和开放状况,7月28日,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研究生“囊萤之光”暑期实践队在外文学院团委书记、平和团县委副书记、实践队带队老师乐无恙的带领下走进了他的故居,受到了林语堂纪念馆馆长林秋辉的热情接待。林馆长带领实践队队员参观了林语堂故居和文学馆,并为大家做了细致讲解。

    林语堂故居位于林语堂文学馆的左侧,坐西朝东,由前厅、厨房、主房和小阁楼等四间相连,院内有水井一口,平面呈“同”字形,占地面积120平方米,砖木结构。故居目前收藏有林语堂从童年到老年各个时期的珍贵照片,林语堂童年生活中的餐桌、竹扒、米桶、蓑衣、斗笠等生产生活用品,院内还保存有林语堂挖凿的从厨房至水井的水槽,以及林语堂就读于铭新小学的讲台、课桌、椅等。林秋辉馆长绘声绘色地讲解了故居内的珍贵图片,并就相关图片的来源做出了说明。在三幅关于林语堂在厦门大学任教的照片前,林秋辉馆长详细叙述了这段经历在林语堂人生经历中的重要性,并为厦门大学对故居的慷慨捐助表示感谢。身为厦门大学的一员,实践队队员在这三幅图片前驻足良久,想象大师在厦大的风采。

    林语堂文学馆是为了陈列林语堂作品,展示其文学创作而建的,里面全面展示了林语堂的创作经历和各阶段的作品。据林秋辉馆长介绍,林语堂中英文俱佳,民国时期全国的英语课本基本上都是由他编写的,他还在编写词典方面成果斐然。1975年夏,林语堂因为其杰出的文学成就,在维也纳召开的国际笔会上被选为副会长。他不仅创作了诸如《京华烟云》、《孔子的智慧》等优秀作品,并在《生活的艺术》这部作品中弘扬了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智慧,为外国人重新认识中国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通过对林语堂故居和林语堂文学馆的参观考察,实践队员对林语堂的人生经历有了新的认识,从他爱国爱乡的高尚品质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大师的品格。

    此外,本次在考察林语堂故居时,队员们偶遇同样前来平和县实践的北京大学学生服务总队。北大的学生听闻坂仔镇是文学大师林语堂的故乡,因而专程前来寻访。两队队员在林语堂故居前就林语堂的作品与事迹进行了一番热烈讨论,并合影留念。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研究生“囊萤之光”暑期实践队 /杨华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