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实践我们在路上】柚见玉堂 启蒙教育 快乐课堂
    发布时间: 2014年07月27日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研究生“囊萤之光”暑期实践队趣味课堂

    7月27日,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研究生“囊萤之光”暑期实践队在平和县坂仔镇组织为期三天的志愿趣味课堂正式开启,邀请坂仔镇的小学生前来听课,用别开生面的方法,教给他们语文、数学、外语等各科知识。板仔中心小学得知实践队的策划方案后,给予大力支持,积极为实践队的趣味课堂提供场地与教学设备。

    通过26日的走访与宣传,坂仔镇的家长和孩子们早已对实践队的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共有近60名小朋友加入到课堂中。为保证教学效果,队员将孩子分为低年级组和高年级组,分别进行授课。

    在低年级(1-3年级)组中,“老师”们为孩子准备了生动有趣的成语和寓言故事。他们先询问孩子们是否了解“亡羊补牢”、“掩耳盗铃”、“金斧银斧和铁斧”和“驴子过河”这几则故事,一些孩子们迷茫地摇了摇头,而其他孩子则表示只是听过它们的名字。于是,队员们播放提前准备好的成语故事视频,生动可爱的卡通动画深深地吸引了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他们无一不聚精会神地听着、看着。

    光讲故事自然是不行的。每一段视频播放结束后,队员们就请小朋友们举手上台复述刚才的故事。很多小孩子们踊跃地举起了自己的小手,“老师”挑出一两位,告诉他们:只要复述正确,就送给他们两颗糖果。看着四位小朋友努力地用自己的话讲述听到的故事,队员们一边惊叹于孩子们出色的语言能力,同时也发现小朋友们对寓言故事的理解要比对成语故事更深刻一些。针对这种情况,“老师”们以提问题的方式,帮他们理清故事逻辑与脉络。例如在“驴子过河”这则故事中,“驴子第一次过河驮的是什么”,“第二次过河驮的是什么”,“这两种东西碰到水以后分别会发生什么事”等等,启发孩子主动去思考。在队员们循循善诱的方法下,孩子们很快地理解了故事的逻辑和道理。

    相比于低年级的小朋友,四到六年级的大孩子们就有些难以驾驭了。他们正值学习的黄金时期,知识面更加宽广,对很多问题已有独特的看法。负责讲课的队员商量之后,决定采取温故知新、寓教于乐的方法,在学生已知的故事中加入未知的知识。“老师”们以“猜成语”的游戏开始授课,选择一名学生上台,向他出示一条成语,然后由他来描述,让台下的学生们来猜。游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表现欲,课堂的气氛迅速活跃起来。接着,队员就之前提到的一则成语“一鸣惊人”展开讲述,向学生们解释了该成语产生的历史背景,把学生们带回了激荡的春秋时代。负责讲解的老师在黑板上画下一幅中国地图,标出春秋各国的大致地理位置,讲解当时的历史局势,引导学生们自“一鸣惊人”这则成语出发,逐步了解到原本不务国事的楚庄王是如何在臣下的进谏下一改前非,励精图治,最终使楚国问鼎中原、饮马黄河的。孩子们在已知的成语中,学到未知的历史故事,了解原来秦朝之前就有中国,对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产生更为深刻的感触。

    27日的语文课堂结束后,队员们询问孩子们明天还有没有兴趣来听课,孩子们一齐大声地喊道:“有——!”尽管讲了一下午的课,队员们的嗓子已有些沙哑,但听到孩子们这样喜爱自己的课堂,身上的疲倦感也渐渐地散去了。

    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育的根本不仅仅在“教书”,更在“育人”。学生时代饱受“填鸭教育”之苦的厦大外文学院研究生们深知课堂教育的弊端,以自己的读书经历为反例,积极设计出更富乐趣、更能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课堂活动,真正地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来。

    文/魏钊凌 乐无恙 图/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研究生“囊萤之光”暑期实践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