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剧组选拔演员的要求?
首先对舞台剧有兴趣,喜欢艺术,完全自愿。
他们本身以前没有接触过戏剧,从零开始,但热情比较高,都很喜欢这个事情。
·怎样让演员更好去融入戏剧?
教啊,手把手去教,这没捷径可走。
不厌其烦跟他们沟通、提要求。这些要求主要是专业方面的,因为我们的制作团队是专业的。
虽然他们是业余的,但只要去提,他们就会去提升、去改变。虽然过程比较艰难,但是他们只要花时间花心思去做这个事情。
我们只要一遍一遍去提要求,尽量跟他们沟通,他们还是可以尽可能达到要求。
核心的东西:这次排练工作,对他们将来在舞台剧这方面有所培养,其他人感受不到。
如果没有这个机会、这个平台,永远不会跟舞台剧结缘,更不会发生亲密接触。 在短短的两个月内,从无到有,就像修一个金字塔一样从基础开始一点一点往上提升,他们都会发现自己对戏剧的理解和认识都不一样了。相信他们将来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的时候都会有一种戏剧的情结,学校在做这么一个项目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使他们比其他人对戏剧更有感情,拥有一种对戏剧的拥趸,自然而然去热爱它。即使将来从事行政、教育等行业,需要挖掘节目艺术形式的时候,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戏剧。
·怎样评价他们的表现(有达到您的要求吗)?
我觉得对于他们本身的起点来说是超水平发挥的。他们的起点是没有学过,没有经历过专业训练,对于一般艺术学校的学生来说要经过4年基础学习。在这么短时间里面已经超水平发挥了。这个戏本身运用了很多手段,去弥补演员本身的欠缺。就比如说他们本身学习不够系统,让他们完成的同时又不能够让他们消化不良,把握好这个分寸,在导演构思上、处理上,尽可能运用一些形式或手段帮助他们表演,对他们来说是耳目一新的,很积极地调动了他们参与的能动性,使他们能自发自觉地投入其中,这一点很关键。如果说一开始就给他们提一些根本完成不了的任务,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排斥。如果要求放低一下,在其他方面帮助他们,让他们很从容很快乐参与其中。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能动性很关键,主动被动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这部戏的定位规格是很高的,怎样融入了,能多挖掘他们能动性,让他们快乐地积极地充满热情,这是一种方法。
·您说用手段弥补他们的专业上的不足,我观察到排练的过程中很多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去展现这部戏,你是怎样更好安排虚和实的关系?
这个跟题材有关系。陈景润是数学家,哥德巴赫猜想是理论性研究。不像钱学森、邓稼先这种科学家研究的是应用性的东西,如导弹、水稻,也没有一些轰轰烈烈的事迹。
哥德巴赫猜想实际上对人类的生活没有直接的改变和影响,只能间接地通过追求这个定理的过程当中去探索人类在未知领域对数学的追求,更多体现的是陈景润式的科学精神。
·怎样界定虚和实呢?
陈景润和哥德巴赫猜想的关系是虚的,并不能实际改变生活,所以必须用一种诗意的方式去凸显陈景润的精神,这就需要虚化的处理。
实的方面是能让更多的人了解陈景润的故事、了解他的生平,这是一个戏传播的基本功能和作用,首先是通过这个剧让观众了解到他的生活工作、追求哥德巴赫猜想的过程中的艰难和执着。
而虚的地方,我们要探究一下,一个数学家,这么枯燥的哥德巴赫猜想求证,为什么能坚持下去?他们所看到的可能是一些我们觉得不可思议的东西。
可能不是我们所看到的东西,他们可能看到的是一种色彩,可能是一种能让他身心愉悦的感觉,我相信陈景润在追求数学的过程中应该也会有这种感觉,否则他根本坚持不下去,只有投入进去以后让自己在数学找到一种分享的感觉。
这就是实和虚在这两方面定位。
总而言之,实就是讲他的生平、故事、在厦门大学的故事、完成猜想的故事、得到认可的故事。虚的就是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的关联,以及追求数学过程当中的一种快乐。
·舞蹈贯穿全剧的含义?
舞蹈出现过4次, 舞蹈有一种象征的意味, 陈景润的中学老师曾说过:“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皇冠上的一颗明珠。”所以把明珠象征化。第一次是叙述明珠的时候出现;第二次是回到厦大,资料室工作,沉浸在数学天堂里,在这一次人生的积淀。 第三次是华罗庚把他带进中科院,带进数学的殿堂;第四次是完成哥德巴赫猜想1+2的证明,离明珠仅仅一步之遥的一刻。

·为什么要用木块?它们的含义?对戏剧的效果?
陈景润的事都是小事,没有惊涛骇浪式的大故事大情节,而且发生故事地点比较多。
所以舞台处理上以虚代实,以虚拟手法代替实际空间,整个舞台就像一张巨大稿纸,立体的草稿纸,而数学家只需一张纸一支笔。
每一个木块外面都会萌上厚厚的稿纸,写上数学公式符号,在这么一个写意的空间去讲述一个数学家的故事。所以整个舞台的变化根据30个木块进行排列组合,木块是符号的概念。
这是戏剧应该有的特征,舞台仅仅是方寸的东西,“小小舞台演绎大千世界”,要用充满想象力的方式、写意的方式去营造舞台的空间,营造出我们需要的一个世界,这也是戏剧的特征,即高度的假定性。
木块解决了几个问题:
1 木块具有假定性的特征;
2.同时在陈景润写意空间里面的点缀,暗藏着很多想法。
·关于配乐,留意到很多配乐是现场演奏,跟着演员演奏 为什么不现场放出来?
音响放出来仅仅是情绪的,对于当代的观众来说,这种情绪的东西可能已经麻木了,所以没有必要刻意去煽情。而且仅仅通过喇叭放出来,没有血肉也没有灵魂。
音乐要通过旋律进行表达。乐手服装是比较写意的厦大服装,有厦大logo什么的,想通过这种方式去代表当下年轻的大学生们用一种诗意的情感走进陈景润的内心,走进故事。
这是象征的东西。
他的寓意其实并不需要所有人都看明白。我相信所有的观众都能看到一个活生生的人,看着舞台发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的故事。他会通过乐器表达他的情感,同时也会影响到观众。
戏剧另外一个特征是现场型。早期戏剧来源于古希腊,把观众放到剧场里,一定让他们感受到现场的魅力。
感受到演员动情动心的时候,自然而然的代入进去,对比电影电视就很难进入,而只是观看。
这就是舞台剧的魅力所在。现场性既然是戏剧的魅力和特征,就希望竭尽所能把这种特征放到舞台上,让观众去感受。
·如何评价全场最震撼的那一幕(扔草稿纸)?
这是陈景润内心的一种表达,虽然性格内向腼腆,但我觉得他在数学世界里面一定是很狂放的人。
那一刻是他的精神世界,从那一刻我们可以看到陈景润完成一次一次求证的时候 那种激动、那种狂野、离明珠只有一步之遥的喜悦。
艺术是追求一种感性的认知,我们通过诗化的处理达到一种表达效果。
我们自己也在猜想,完成猜想的那一刻的喜悦。
可能我们看到的是纸上的一个公式,但陈景润看到的可能是一个世界、一个宇宙,可能看到是一种超越生死的让人着迷的魔力。
所以那个时刻我希望他能够在舞台上流动起来、狂野起来、震撼人心。
如果说我们仅仅纪录写实,那会是很枯燥的。

·怎样去还原当时时代的感觉?
没有什么可以还原,服装都是很写意的都是符号化(比如说衣服都是有符号的)的,没有很写实地去还原,陈景润的故事没有那么生动,没什么故事性,去还原他的话相对枯燥。
陈景润只是一个人关在房间做研究,像一个孤独的行者,与世界没什么联系。
还原的过程尽可能做到写意,舞台空间的写意。服装都是中性的、既能看到当时时代的特征,中山装、军装,又用了现代处理手法,公式 、符号、当时的海报,可以变得很中性很现代。
没有1:1去还原 ,具有艺术特征。同时统一整个的演出样式,舞台是一张巨大的稿纸,舞台的地面都是纸状的,木块、衣服都统一 ,这就是风格。要让整个风格统一,演得很写意,传得也要很写意。
·陈景润从远方走来,最后又向远方走去,给观众传达怎样的一个概念?
这就是陈景润的精神,他永远都是一个人,很孤独的行者。他默默地做一些他追求的东西,虽然这些东西可能并不能改变我们的生活、世界,但我们要看到他在追求过程中的精神和潜在的力量。当代的社会相对更浮躁,在学术面前知识面前,又有多少人像陈景润一样淡泊名利、无欲无求、去追求这种很纯粹的学术?其实这就是知识分子的最高境界。知识分子归根结底还是是做学问,我觉得他一个人默默地来,默默地走,就想最后< <小草>>默默无闻,无私做着奉献。
结尾是很开放 ,不像传统的戏剧,画上圆满句号。远远离开,希望让观众留有余味,让观众去感受。这是我们做艺术最起码的东西。艺术是一种传播、一种精神,引导观众感受一些精神,但他不会强制你去接受,还是希望给你开放性结局让你走出剧场能有回味。
给人以思索的余地和空间,现在的人都很独立,不喜欢烙印式的说教式的东西。 希望看完这个戏有一种味道,会去思索。在思索的过程中可能给你的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和作用。
·剧中最喜欢的构思?
陈景润跟小提琴在一起的主旋律。
陈景润就很像小提琴,就像巴赫的音乐是最具数学精神的音乐。华罗庚更像大提琴,更沉稳。
我希望用小提琴代表陈景润的内心,小提琴演奏的过程中时时刻刻看着陈景润。第一代表观众注视着陈景润,同时他也代表着陈景润内心的情感。因为陈景润是一个不太容易表达情感的人,而且这个故事也没有太多空间去宣泄情感,所以我用音乐性、旋律性来让观众去感受到陈景润内心的情感。
所以让小提琴跟着他。来也是他,走也是他,既有象征的意味,也有拟人的作用。
喜欢乐器的表达增强了戏剧性。
·陈景润上课时吉他回答问题,是喜剧性的元素影响吗?
每个人的角度不一样的,我觉得这是自由的,是舞台上艺术的处理。
没有必要那么刻意,弹吉他就弹吉他,吉他手也可以是演员。
舞台是自由的,戏剧是自由的,比如说剧中用的乐器比较混搭,不太符合当时年代。
具有当代性,现在的舞台剧如果不能让当今大学生、年轻人看到一种很自由的东西的话,就不是成功的作品。
过于教条化、过于规格化,我觉得这也是艺术的退步,应该具有当代性,包括舞美、服装。
观众接受就好,不会觉得很难以接受。艺术就是这样的,永远让人出人意料的,我们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情感的表达。艺术不是数学,数学有定理,但艺术没有定理。
在舞台上我们应该自由起来,在一个方寸之地演绎大千世界的精彩,这也是别的艺术门类不能取代的。戏剧的假定性、现场性、戏剧性。
舞台上一切皆有可能,只有你想得到,你都可以去做。
·对这次演出的期待?
希望最后能够把最初的构思最大化的还原到舞台上,这个戏有很多当代性,写意的舞美,还是希望大家可以欣赏、享受这部剧吧。
(厦大青年宣传中心 关镇海 楚晗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