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雷锋 美好厦大】将“小绿”进行到底
    发布时间: 2014年03月19日

     

    点击查看原图

    自从2012年厦门大学一二年级本科生从漳州校区回迁思明校区和翔安校区,曾经在漳州校区倍受欢迎的校园免费自行车——“小绿”也开始在两个校区生根发芽。与之不同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资源,公共自行车不是采用投资购买,而是将大四毕业学生留在学校的自行车重新处理利用。这些自行车仍被同学们亲切地称呼为“小绿”,也就有了这样一群人——“小绿”志愿者。

    辛苦但是快乐着

      “我能想到的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大家在一起维修自行车,即使很辛苦,也许一工作就是好几个小时,但是看着校园里面同学们骑着‘小绿’就觉得很有成就感”,志愿者李艳说道。

    点击查看原图

        和李艳一样,其他的“小绿”志愿者也都有着乐于维护小绿的心,并且在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的支持下,机电系的老师们会给志愿者进行理论和维修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修车的技术。在日常维修过程中,一辆“小绿”往往是多个问题的集合体,快的时候两三个小时可以解决,慢的时候则可能要花一整晚的时间。特别是到了新学期开学初,大批车辆被送到海韵学生公寓的大停车场,需要逐辆挑选,选择可以继续利用的自行车,从海韵学生公寓推到位于芙蓉隧道的“小绿”维修基地。

      “其实面对着冷冰冰、不会说话的自行车一整天其实很枯燥,可是我们想也许哪一天有个学生就快要迟到一场考试或是上课,但因为‘小绿’,他没有迟到,我们为他们提供了帮助,也锻炼了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觉得我们所做的事情是极为有价值的”,李艳骄傲地说。如今的”小绿”经过维修之后,就会送到了颂恩楼地下停车场和海韵停车场两个停车点,供同学们借用。越来越多的同学骑着“小绿”往返于校园。

    把技术和精神传承下去

      现在第一批上岗的志愿者已经大三或大四了,开始忙着保研、考研,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到学业上,课余的时间变得更加紧凑,更加忙碌,但是志愿者中仍有一部分人继续坚持在维修“小绿”的一线。志愿者的人数也由最初的60个人扩展为100多个人了,但是新上岗的志愿者中技术过硬的同学还不够多。“所以,我们这些第一批上岗的志愿者现在最大希望就是认真带带他们,把修车的技术与经验传承下去,也许毕业后的某一年我再次回到厦大,看到很多人骑着小绿,我会很自豪地告诉我的朋友们当年我们曾为此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李艳说道。

     

    点击查看原图

    温馨的团队

      支撑着“小绿”维修团队坚持下来的动力,除了维修带来的快乐,还有团队的温暖。“有一个很冷的冬天,我忘记带‘小绿’维修基地的钥匙了,于是就打电话请另外一名志愿者同学送过来。短短5分钟,他就出现了,竟着急地只穿了一条短裤就过来了,我那个时候真的是很感动”,回忆起当志愿者过程中的一件小事,李艳的言语中充满了感动。“小绿”维修团队每天都要修几十部的自行车,在整个志愿服务时间里,大家都顾不上说话,但是每次彼此需要帮忙的时候,只要说一声,谁都不会拒绝。

      “也许你经常会听到那种为了别人默默付出、不要求任何回报的人,但是当他们真的存在于你的生活之中的时候,你会真的感到很温暖。”这就是越来越棒的“小绿”志愿者维修团队。

    扎根翔安,新的挑战

      除了思明校区,“小绿”的身影也奔驰在翔安校区的各处。20131212日,为了更好地方便翔安校区学生的生活,倡导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100辆废弃的自行车经过维修、喷漆、挂牌之后在翔安校区重新投入使用。

    点击查看原图

        目前,校青年志愿者协会招募了一批技术帝征途中受伤的小绿提供紧急的救助如打气,补胎,接链条,修车垫等志愿服务。同学在采访时表示,小绿不仅仅方便了同学们的出行,还倡导一种自助互助的生活方式。通过志愿者活动,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小绿的维护中来,不仅仅成为使用者,还要做它们的保护者,让厦大有我更美丽。

      (校团委 校青年志愿者协会 赖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