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的电子维修学社1997年与梧村街道共建,开始了社区志愿服务的历程。这也是至1993年团中央开展全国志愿服务活动以来,我校可查到的最早入社区的项目。在15年的发展历程中,该项目不仅服务了社区居民,而且锻炼了学生。
2013年12月8日早上八点,在这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日子,一群朝气蓬勃的学生拎着几包重物有说有笑地走进了沙坡尾社区。在居委会负责人热情的接待之后,同学们顾不上休息就径直走到居委会提前准备好的桌子旁边,打开随身携带的背包取出一件件维修工具,随时准备接待前来寻求服务的居民们。与“生病”的电子产品打交道的一天又开始了。
他们,就是厦门大学电子维修学社的成员。从1999年成立的厦门大学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机电工程系团委实践部,到今天的厦门大学电子维修学社,在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团委的大力指导与支持下,历届数千名社员已经为社区成员和我校师生修好了成千上万件电子产品。
参与·学习·进步
每一次的维修活动对于电子维修学社的志愿者而言,都是一次参与,是一次参与,更是一次专业上的进步。对于电维社技术骨干曹福清同学来说,最难忘的一次维修经历是2013年3月17日在巡司顶社区做志愿服务时维修的一个DVD。根据主人对故障的描述,曹福清同学立马判断出是进出仓的动力机卡住了,外壳卸开之后果然印证了其初步判断,但当时维修队伍刚好没有该型号的传动带。正当同学们抓耳挠腮之际,一名同学灵机一动机智地建议用橡皮筋来代替传动带!大家不由得拍手称快,纷纷称赞是个妙主意!换过橡皮筋之后,DVD的进出仓甚至更加顺畅了,高兴的社区居民一个劲儿地对同学们竖起大拇指!这只是电维社活动中的一个小小插曲,在这里,处处都反映着同学们活学活用的机智、踏实肯干的态度以及不断增长的专业知识。
精湛的技术背后,是无数本专业书的刻苦研读、无数次虚心请教专业老师和无数个日夜的勤奋练习。平时同学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对维修工具和零件进行研究,摸索更好、更快捷的维修方法。机电系陈文芗教授、郭光真高级工程师等担任社团长期技术顾问更为同学们高质量的志愿服务提供了保障。“每一次的维修,每一次小电器基本电路故障排除检修都是对我们专业知识一种检验,每一次听到居民说感谢的时候,我们都觉得自己的专业价值体现了出来,内心充满着自豪与激动!”电子维修学社的志愿者马瑞说道。
奉献·快乐·成长
方晓玲是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大三机电系的一名同学,她至今仍记得那位拿着三个老式收音机来维修的老人。老人的三个收音机看着很有纪念价值,看得出来也对老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当时需要维修的物件已经排了很多,所以他们只好询问老人是否可以先寄存在电维社?本以为老人会不放心,但是老人却出人意料十分爽快地答应了,并十分信任地说:“可以,可以,当然可以!修不修得好没关系啊,你们义务帮助我们维修已经很好啦!东西就先放在你们这里,什么时候修好了我再过来拿!真的十分谢谢你们这群小雷锋啊!”老人爽朗的笑声和幽默的话语引得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喜悦与自豪的笑容。“当时那其乐融融的场面,真的是直到现在都十分怀念呢!”方晓玲同学的话语中依然透露着当时的感动与快乐。
社区的义务维修活动,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样轻松,而且大部分时候还有很多当天没来得及维修的电子产品要带回学校继续加班加点进行维修,其中的艰辛只有参与其中的志愿者才明白。每次进进社区就是一整天,中午顾不上休息,遇上工作量特别大的时候甚至连吃午饭的时间都没有,许多志愿者都饿着肚子坚持在维修桌前,一鼓作气直到物品被修复地完好如初。返校的路上,中午没吃饭的同学们就买上一些食物边走边吃,大家兴高采烈地聊着白天的维修活动,可爱的同学们会借着某个维修难题展开“激烈”的争论,也会为所遇到的和蔼可亲热情好客的居民而感动……神采奕奕的同学们已经全然忘却了背包中以及手里的维修工具和待维修的电器的重量了。快乐、感动给了他们接着下次再来社区做维修的动力。
15年来,在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团委的关怀下,电子维修学社的志愿者们始终坚持开展“义务维修进社区”活动,先后在厦门梧村街道、文灶社区、官任社区、厦港社区、洪文小区,漳州开发区大径社区等地开展志愿活动,同学们热情服务、认真维修、细致讲解,受到了广大社区居民的一致称赞与好评。15年的风雨磨练、15年的专业服务、15年的薪火传承,一届届机电系的志愿者们用专业所学回报社会,又在志愿服务中提升了专业热情,用更多的精力投身到专业学习中,成为了学业的拔尖人才,更有许多同学们从电子维修的元件中走向了机器人的组装中,成长为了厦门大学智能机器人团队的骨干成员。
“激发实践兴趣,丰富课外生活;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活动质量;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养成艰苦奋斗的精神,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这是所有电子维修学社志愿者们共同的心声。
(校团委 校青年志愿者协会 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