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厦门的雨下了整整一天,在这样的天气里,厦门大学学生艺术团2014新年演出季之朗诵专场依然如期举行。
尽管大雨挡住了一些同学前来观看表演的脚步,但是晚上7点半左右,在艺术学院的音乐厅内仍坐了半数左右前来静静聆听这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朗诵专场的观众。

厦大印象
主持人杨蕙泽一身红衣长裙,款步上台,她优雅大方的主持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表演的是由即将毕业的大四的主持人队成员和大三的成员们带来的《最好的四年》,该诗由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原创。六位表演的同学从厦大的历史开始说起,带观众一同走过了厦门大学九十余年来辉煌的春秋,而后他们又将回忆的触角连接到厦大的每一道风景,每一条街道。他们的声音感染着在场的观众,最后朗诵的那句“我的厦大,我最好的四年风华!”更是赢得了观众们热烈的掌声。

中国韵味
从头到尾,最亮眼的部分都不乏中国元素。《蒹葭》、《子衿》带来远古民俗韵味,《蜀道难》展现大唐巍峨气势,《雨巷》渲染江南烟雨色彩,这些都给观众们带来了美的感受。美丽的旗袍和古典的音乐,从视觉和听觉上营造了绝妙的中国意境。
据本次负责人之一的楼红英老师讲,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现代朗诵不应抛弃的。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的运用,实质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创新,只有立足民族根基才能做得更好。

不老战歌
《乌骓别霸王》以名马乌骓的独特视角展现了四面楚歌中霸王的悲哀。在北风呼啸的音乐中,悲壮的背景音乐与声情并茂的朗诵相结合,把观众们带到楚汉争雄的年代。《与妻书》则从辛亥革命志士林觉民的遗书开始。他与妻子的交替独白,体现了那个年代的进步青年在国与家之间的痛苦抉择和对民族深沉的热爱。由指导老师贾朝辉带来的《沁园春•雪》更是讲述了革命年代里无产阶级的美好希望。朗诵者虽是女性,但朗诵出来的声音丝毫不输霸气,尽显指点江山的豪情壮志。

朗诵新视角
由张晴五位同学带来的影视配音《一个都不能少》可谓是整场演出的亮点所在。他们选取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的经典片段进行现场配音,其中王炳俊同学更是一人分饰多角,将剧中几个男性角色都饰演得惟妙惟肖。短短几分钟的配音,让观众们感受到了语言艺术的魅力,也为本次朗诵专场添上了创新的色彩。 参与《一个都不能少》影视配音的五位同学中,司宇彤是来自大一的新生。出于对主持的爱好,她经过层层面试选拨后最终进入主持人队。而这次的配音节目是老师的意见,“阳春白雪的东西多了,也需要一些带有乡土气息的东西来接地气嘛,这样风格就多样化了。”她这样对记者说道。“这次的节目从两三周前就已经开始排练了,过程虽然很辛苦,但是语言也是一种艺术,”她接着说,“通过声音来塑造形象,也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春暖花开
节目的最后,主持人队的全体成员为大家带来了朗诵:《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这个冬日雨夜里,他们用温暖的表演为大家带来了春天的希望。 楼老师说,朗诵是比较阳春白雪的表演项目,吸引人的程度远不如舞蹈表演,但是总会有懂得欣赏的人。“队员们一年的辛苦训练,需要一个机会一个平台来展示,这样的舞台留给有希望的人。” 本次的朗诵专场演出就告一段落了。关于校内更多的文化汇演,厦青会继续跟踪报道,敬请关注。
(厦大青年宣传中心 蔡晓娜 夏诗寒/文 何其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