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上午9点,由台湾著名建筑大师潘冀带来的“扎根与探索--建筑的挑战与使命”论坛在科学艺术中心多功能厅开始,众多海内外知名建筑设计师、专家学者莅会共话建筑发展之道,为胸怀建筑梦想的厦大学子们打开了一扇光明的建筑天窗。
论坛一开始,潘冀先生回顾了自己的成长经历,谈到自己早年在美国求学的困境,由于种种原因,他要在美国莱斯大学重读两年大四、大五,但正是两年人文修养的扎根,为他将来的建筑人生打下了坚持的基础。 
接下来,他由此引出交流会的第一个部分“从根本做起”,他首先从唐代韩愈“文以载道”说起,认为“建筑也要载道”,要做到“天、人、物、我”的和谐相容,并例举了他的中原全人教育村、巧克力博物馆两个有趣的建筑项目。
第二个部分中,潘先生从“天、人、物、我”四点逐个展开,首先是出自他手的台中国际化图书馆,呈L形与绿化带相互包被,建筑的表面的自由曲面横向流动,更巧妙的是他所采用的流动的光源以引导人的路线。建成后读书似乎变成了一件很正式的事情,市民纷纷相约去图书馆读书,文化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接下来,潘先生展示的是群裕设计上海办公室,设计的思考源自于他的传承与延续文化的理念:所有陈旧的外观尽量全部保持,结构体积尽量保持,为了使新旧之间的矛盾尽量缓和,他们所使用的建材几乎都是一些重复利用的废弃物,比如室内有一堵用轨道垫板堆起来的木墙。为了和都市沟通,公共区域对外开放,像街道和广场一样,具有一种独特的园林意境,是读书、休憩、讨论的好地方。
潘冀先生还介绍到台湾灯会的永续之环,其270度环形流动的光影,“犹如自然界永续循环的缩影,仿佛沐浴在由天而降的恩典中”。建筑钢材和竹子并用,利用竹塹反应地域文化,百分之百的生态工法。悬挑使整个环形漂浮在广场上,具有亲切的人性尺度,强化上天赐福的感觉。前倾后仰的巧妙设计,象征来自上天的祝福,无限宽广地包容所有角度与不同面向。借此,他提出了建筑的终极目标:领受永续祝福,体验美好人生。
此后论坛进入第三个部分:实践与挑战,潘冀先生分享了他日事务所每日共同用餐、在潘先生家中开读书会、共同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日常,认为团队合作在设计当中十分重要,要做到凝聚共识、成果共享。在第四个部分专业使命后,他跟场下的嘉宾做了交流中,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从您的第一件作品到现在,您是否有统一的设计风格?是否有一个区别于别人的独特的设计理念。”潘冀先生告诉在场的嘉宾,自己并无特意去追求什么风格,也没有特别地去标榜自己,“我的风格就是没有风格。”他的回答,赢得了一片掌声。
最后潘冀先生总结了设计建造要追求内蕴外扬、不卑不亢、敬天爱人的自然流露。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厦大青年宣传中心 关镇海 于晴/文 于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