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写天人合一的建筑诗篇
    发布时间: 2013年12月11日

    2013126日周五晚18:40,离讲座正式开始还有20分钟,厦门大学颂恩楼220报告厅门口已经被围得水泄不通。安排在第20届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开幕式前一天晚上的这场主题为社会、文化、创造的预热讲座,嘉宾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何镜堂院士。

    讲座开始前10分钟,一头花白头发,精神矍铄的老人走进报告厅,这位70多岁的老人正是被誉为中国馆之父的何镜堂院士,他是首届梁思成建筑奖(中国建筑界首奖)获得者,新中国成立后获奖最多的建筑师。何镜堂院士还是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王绍森教授的恩师,王教授用一副通俗的自编对联介绍何院士:对学生 见一个爱一个;对作品 投一个中一个,横批:众望仰止。在大家会心的笑声中,何镜堂老人走上讲台,为早已期待多时、慕名而来的听众们带来名为《建筑理论、创作与建筑师素养》的讲座。 

    建筑没有公式

    何镜堂先生先是深入浅出地向大家介绍了建筑和建筑学。他以不同地区教堂的建筑形态差异为例说明建筑没有绝对标准,同一个目标可以有很多方案解决的观点。建筑具有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属性,在多方提建议的情况下,建筑师要能够进行优选,满足多元的目的。

    建筑是空间整体性和时间延伸性的和谐统一

    何老说:传承与创新是建筑的永恒,他在东方哲理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强调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并指出以人为本是建筑的本性,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创新,创造出具有中国又现代气质的作品。秉持着这种理念,何老努力探索中国特色建筑创作理论,提出了两观三性,即空间上的整体观和时间上的可持续发展观,此外还要注重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针对当下中国城市规划建设千城一面、文化缺失的现象,何老认为需要从地理里找意义,提炼出当地的特色,并从文化的高度上进行诠释和传达。

    建筑师是靠作品说话的。

    何老的诸多代表作都体现了他天人合一两观三性的建筑理念。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东方之冠”——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被何老笑称是人生最大压力的一个项目,因为“13亿中国人都要说话,尤其网络议论很厉害,什么秋裤大裤衩……要让大家都认同这是中国的,不是件容易事。与此同时何老也略带自豪地表示:好在直到现在大家都还称它为中国馆全国各地有人说它像皇帝的帽子,有人说像火锅,有人说像打麻将的桌子……百姓的比喻多和他们各自的生活有关,五花八门的理解却首先都认同这是中国,可见中国国家馆设计上的成功。

    设计中国国家馆时,何老的团队除了思考外国人是怎么看中国的?还要传达出中国作为泱泱大国不卑不亢站起来的这种气派,以及诸多中国元素,譬如国家馆的通风口就是仿照中国印设计的。光是确认国家馆要刷哪种中国红,何老的团队就进行了4个多月的筛选和研究,最终请中国美院色彩研究院的一名教授当顾问,考虑进人的色彩观察视觉现象,结合了四种渐变的红色。

    国家馆为何老赢得了高度声誉,但是他的代表作远不止一个。他的设计还包括著名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映秀震中纪念馆,天津博物馆,钱学森图书馆和浙江大学、江南大学、澳门大学等诸多高校的校区规划设计等。这些作品都体现了何老的人文思考和契合当地自然环境的建筑观,映秀震中纪念馆建在山坡上,有一部分埋在大地里,敞开的一面面向星辰,跟天空、山体沟通对话,传递出人应该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同时三个分馆又共同表现出由记忆到希望的主题。

    学建筑,要学会做人。

    分享完诸多作品案例后,何老语重心长地点出建筑师应该具备的素养,首先就是团队精神。何老十分强调建筑是各行各业集体劳动的成果,一个人的知识面是有限的,而建筑又综合了多种艺术和学科,一个和谐的团队十分重要。其次是正确的理念和好的创作思维。何老用数句朴素的话道出多年沉淀下来的经验:建筑离不开人既要懂得1+1=2的道理,又要具有1+1≠2的辩证思维。并且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敢于竞争、敢于创新,我不竞标,我没法提高,何老坦率的话透露出他对建筑从业的激情和果敢的气魄。 

    最后何老用自己45岁起步的经历鼓励年轻人,不顺就是人生。要成功,一要确定目标,二要找到实现目标的方法。

    已经70多岁的何老一直精神奕奕,语速适中,条理极其清晰。一名参加讲座的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大三学生表示:看不出来他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感觉十分年轻,被他的人格魅力征服。

    讲座结束后,一群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的学生争先拿出智能手机希望与何老合照,何老亲切地一一微笑满足要求,被簇拥而出。夜晚的芙蓉湖安宁静谧,散去的学生们互相传看手机拍摄的照片,回味着刚才的那场讲座。

    (厦大青年宣传中心  邢楠/文 关镇海 马昱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