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平凡心做事,领悟生活的价值所在。”带着“最接地气的大学教师”的称号,李琳老师在首届厦门大学“我最喜爱的十位老师”评选中成功入选。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路与系统专业获得博士学位之后,面对IC企业高薪诱惑,李琳老师毅然选择了“执鞭从教”这条路,只为圆心中一个梦——“教师是神圣而不平凡的岗位”。迄今,执教五年零五个月,她以“老师”的标准自律,以“学生”的要求自省,担任了10级电子本科班主任,也作为本科生导师、研究生导师与各个年级的学生接触,走进学生圈子,给予他们学业和生活上的帮助和引导。 正能量的引导 作为进入“我最喜爱的十位教师”最终名单的工科老师之一,李琳老师以她独特的教学魅力感染着学生。 “不是每个人都是幸运儿,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可以选择做有意义的事情!”如何让同学们对专业知识产生兴趣呢?“有用学”、“熟悉感”和“自信心”,李琳老师如是说。工科专业注重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工程实例引出课程内容的定位和作用,“学以致用”,“有的放矢”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再者,要克服学生自身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不断地接触它,“学而时习之”,熟悉了,亲切了,就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了;在高考锤炼中,同学们能够脱颖而出进入厦大校门,又怎能在几个概念、公式、代码前面示弱?只要主观上不要放弃求知欲,客观上多练习、多讨论、多思考,每个同学都是知识的主人。 “进入大学,我想念父母,对专业茫然,对未来惆怅;今天和您聊天,让我又感受到妈妈的温暖,心踏实了,对专业学习也不畏惧了。”一个2013级电子班同学发来的邮件,字里行间彰显出她心灵的成功蜕变。 “一纸一笔进课堂” “沟通,让知识更好地传播。”在李琳老师的教学理念中,课堂讲授发挥着高效率师生交互的作用。“我发现,电子教学的改革衍生出‘学生两手空空来听课’的现象。我则要求学生,‘一纸一笔进课堂’。”一张A4纸,一支笔,调整好笔记和听课的协调性。随堂五分钟练习,学生有了自我反思的机会,老师多了了解学生困惑的机会——“学生是怎么想的”。同学们意识到老师愿意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有共同语言”,学习沟通的积极性就高了。 “学习是一种自我成长与肯定的过程” “曾经,有长辈担心我读完博士会成为一个书呆子,五谷不分、四体不勤。”李琳老师回忆道。如今,不少人也质疑高等教育的质量,李琳老师以其自身的经历给出了答案:“读博对我来说,最大的益处是教会我,更要培养自己的能力,以实力回报社会。”李琳老师这样说道,“这个理念是我一直希望学生们去拥如何去认知新事物,以及如何管理自我。” “求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有的。” “学习是一种自我成长与肯定的过程。教育,则是良性的引导之路。所以,老师要走入学生群体,与同学们共同成长。”而这也是厦大的“本科生导师制”受到李老师极大肯定的原因。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工作在一个不平凡的岗位上。”从本科一年级到博士毕业,从求学时的家教兼职一直到最后选择教师职业,李琳老师一直在以她独特的教学理念与学生进行沟通,对学生进行引导。“我希望自己做的平凡事,能够对他人有益,并由这些人进一步传播,让更多人受益。” (校团委 厦大青年宣传中心 林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