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架起中日友谊桥梁 共创世界一流大学—记第八届中日学生论坛
    发布时间: 2013年11月11日

       十月末的南国,秋风习习,虽不似北方那般秋意正浓,却正是款待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好时节。就在1031日上午,一批来自中日两国的青年,相约鹭岛,齐聚第八届“中日学生论坛”,就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展开了激烈而富有建设意义的讨论。

       本次论坛由厦门大学承办,在厦门大学科学艺术中心举行。有包括厦门大学、天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京大学、一桥大学、早稻田大学等四十余中日名校学校的61名大学生参与了此次盛会。与会代表所学专业囊括了人文、社科,理工等学科,基本代表了中日两国大学生的最高水准。

       论坛在31日上午举行。首先,由厦门大学校长助理兼国际处处长谭绍滨老师在开幕式致辞。在发言中谭绍滨老师借用中国古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向与会的代表们致以诚挚的问候,接着他回顾了厦门大学的历史与发展现状并着重介绍了我校与海内外尤其是亚洲近邻学校的交流历史。最后,谭绍滨老师代表厦门大学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并与大家合影留念。

       开幕式之后,论坛正式开始。

       本次论坛流程分为四部分,贯穿全天。每场有一名代表担任现场主席,负责组织现场发言,调配代表顺序,与会代表按照名单顺序依次发言。

       第一个发言的是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郑铟。郑铟以自己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亲身经历为例介绍了自己对“世界一流大学”的认识。她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应该由出色的研究与教学人员、国际化的视野与自己独特的魅力组成。郑铟的发言为整个论坛开了一个好头,各位代表也开始根据自己的见解与经历纷纷展开论述。

       师资力量是一所大学立足之根本,来自厦门大学的李京认为就从这个角度出发,谈到了优秀的老师对建设世界级一流大学有重要意义。她以自己的英国文学老师为例,说明优秀的老师能够与学生产生良性互动,百家争鸣,包容学生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保持永远年轻的心。最后,她用“永葆新鲜”来总结优秀的老师应该有的品质,这样才能让学术拥有生命力和创新力。

       而来自大阪大学的末田萌认则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将关注的焦点转向学生,她认为判断一所大学水平的标准应在于这所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对社会发展做出了多大的贡献。

      “国际化”是论坛的另一个焦点,与会代表纷纷从各个角度出发阐述了国际化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的张萌曾到访过30余个国家,在她看来。没有国际化的视野与学校提供的交流机会,就没有自己如此丰富经历。

       来自大连理工大学的李韵茹则将世界一流大学比喻成国际机场,因为这里能够接纳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并为他们的未来提供各种各样不同的选择。

       在论坛进行过程中,代表们各抒己见,或从俯视的角度提出高屋建瓴的观点,或凑够身边出发讲述平时贴切的故事,在大家精彩的发言中不时产生精彩的交锋,擦出智慧的火花。

       天津大学的张懋在发言中提出了一流大学应该培养培养各方面“全面完整”的领导者的观点。厦门大学的林帜则对他所说的“领导者”提出了疑问,张懋认为,他所说的“领导者”并非全能的人才,在社会各个领域能够做出积极贡献的人都称得上是“领导者”。他们的发言得到了现场代表的一致好评。

       这次论坛的主题是“我心目中的世界一流大学”,但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所收获的都不仅仅是对大学的认识。东北大学的白景冰同学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就坦言,在他准备发言内容时,强烈地感受到中国人才流失现象的严重,他据此建议高校采取措施留住人才,实现反哺。另外,向国外引进获诺奖的优秀人才,也可以很大程度地促进中国高校向世界顶尖高校靠拢。

       而来自南京大学的张钟建在接受采访时则认为,这次论坛给予他一次宝贵的和日本青年交流的机会。

    论坛在友好而轻松的气氛中进行,在发言过程中每位代表都会自信地秀一秀新学的问候语,用对方的语言热情问好,听者则报以热烈的掌声,氛围融洽和谐。这种氛围也延续到了会场外。在茶歇期间,两国的同学们积极交流,一派和谐气象。大家互换名片,交流这几日的所见所感,会场内外不时传来爽朗的笑声,言谈之间,两国青年的友谊也就此结下。

    来自中国和日本的多所高校的学生代表利用中日学生论坛这一平台,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思想的碰撞,擦出了许多精彩的火花,对促进他们对世界一流大学的理解有重要意义。

    111日,各位代表将出席中日校长论坛,之后,中日两国代表将一同游览鼓浪屿。

     

    附:与会学生代表发言摘录

    浙江大学 郭嘉:一个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有世界一流的学生。在一个世界级的大学,每个学生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特的方向。世界级的大学帮助学生们找到他们独特的方向,这是很重要的,因为毕业后,它的学生会创办企业,它的学生能够做出改变生活的发明,它的学生能够开展前沿研究;它的学生会成为著名的校友。孔子曾经提出因材施教,而在现在的大学,因材施教应该在一个宏观和制度的层面上执行。我很高兴知道在最近的几年,一个学生在我们学校放弃了他的医学专业,获得了机器人足球世界冠军作为团队的领导人;一个学生,学习计算机科学和数学,打破了传统纪录,2011年赢得世界冠军ACM编程比赛。一个特殊的学生没有按时毕业,可他有一份报酬丰厚的工作,一年下来买了一辆保时捷91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郑铟:世界一流大学应该由出色的研究与教学人员、国际化的视野与自己独特的魅力组成。师资力量是一所大学立足之根本。

    爱知大学 岸田佑未子:在我看来,上大学不是纯粹的学习,而且要学习提高一个人的领导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增加自己的自信心,和新朋友在一起。汇集了各类学生的大学设置了涉及各行各业和与不同的兴趣和技能的专业。因此,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新事物,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这样的经历可以使你更好地理解你周围的世界。即使你是东京大学的学生,如果一个人不自觉地积极参与这些,而是选择了把自己封闭在教室,图书馆和实验室,大学的意义还是显著减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张子荣:现在,我个人认为一个特色的一流大学应该是促进进步的,是能够培养在一个领域或多个领域的领军人物的大学。

    天津大学 张懋:一流大学应该培养培养各方面“全面完整”的领导者。“领导者”并非全能的人才,在社会各个领域能够做出积极贡献的人都称得上是“领导者”。

    哈尔滨工业大学 梁帅宇:说到大学的使命,我能想到的这些话:精英教育,宣传社会,解决问题,使世界成为一个更好的地方,培养领军人物等等。但我觉得传承一种文化也同样重要。这种文化不同于历史,但它是一所学校悠久历史的结果。有时我们并不注意大学的校训,但这种文化就蕴藏在大学简单的一两句校训中。或者我们应该称之为文化为精神。这种精神,让所有那些顶尖大学各自不同,从而创造多样性。

    九州大学 山口真未子:大学作为十字路口”,许多人在这里遇见彼此。它的重要性在于提供更多的机会,人们也会有更多的不同的观点。一所可以培养活跃在世界上、扮演各种角色的学生的大学就是世界一流大学。

        厦大青年宣传中心 

                                                                                      刘钦鸿 关镇海 李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