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以其华美的服饰,精彩的故事以及富有韵味的唱腔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一段段美好的故事也在京剧艺术家的表演下成为家喻户晓源远流长的传世佳话。10月8日,国家京剧院的艺术家们携经典剧目《韩玉娘》来到厦门大学,在有着几十年历史的建南大礼堂的舞台上,为广大喜爱京剧艺术的同学老师以及四方来宾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演出。
厦门大学是本次国家京剧院巡演全部五所高校的第一站。演出队伍由国家一级演员,国家京剧院三团团长张建国老师率领,汇集了老中青三代优秀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还未开演便早早引起了广大老师同学的兴趣。
国家京剧团这次演出的传统剧目《韩玉娘》改编自梅派名剧《生死恨》。《生死恨》由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于上世纪30年代日寇侵占中国期间创作,近几年,在前国家领导人李瑞环的关心和指导下,国家京剧院大胆变革,对旧有剧目既有许多珍爱的保存,又有许多关键性的改进和提升,使这出名剧得以新貌重现于舞台,才有了今天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韩玉娘》。

晚上七点三十分,演出正式开始。随着绛红色的幕布缓缓拉开,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便是韩玉娘和留她寄居的瞿家老妪,一番对话婉婉道来,是大家对玉娘的身世和逃难缘由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也使主人公坚贞不屈,有礼有节的形象豁然开朗。接着,各路人物开始粉墨登场:好色淫荡的纨绔子弟胡为、居心不轨的无良老尼、古道热肠的李氏、胆大心细的程氏家将赵寻纷纷出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程鹏举和韩玉娘这一对苦命鸳鸯的舞台表演:程鹏举由老生演员扮演,唱腔洪亮,一举一动都透着敦厚坚毅的气质;韩玉娘则是标准的梅派青衣,一对水袖舞得好不精彩。除此之外,几名丑角演员也表演的有声有色,为本来略显沉重的剧情增添了一些喜剧色彩。
本剧的台词是一大亮点,几处现代词汇的出现都颇具特色。如“我爸爸胡搞。只因他老人家曾做过一任县宰,官当得时间不长,钱捞得不少,算得上高效益!”“ 老子他一生简朴,人称吝啬员外:小子我天生大方,公认的是奢侈大王。老子他捞钱不择手段,小子我花钱不讲章法;老子敢捞,儿子敢花。这叫什么?这叫生态平衡。”
随着故事推进,演员的精彩表演使台下的观众慢慢沉浸到凄美的爱情故事中。观众的情绪随着程氏夫妻就别难聚而感伤,也随着两人的重逢而欣喜。故事发展到最后,沉珂难愈的韩玉娘在程鹏举的怀中仙逝的那一刻,台下的观众们仿佛随之而一起沉入悲伤的深渊。演出结束时,在场的观众久久不愿离去,他们用最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对台上的艺术家们的感谢和支持。

此次国家京剧院到学校演出,记者有幸与国家京剧团三团党支部书记兼副团长徐畅老师进行了简单的交流。徐畅老师出身曲艺世家,从小学戏。京剧艺术就是她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谈到这次京剧进校园的活动,徐老师说:“我们到过很多学校,大学有,中学小学有,甚至还有幼儿园。在幼儿园当我们给那些孩子讲解京剧的脸谱时,他们都能有特别让我们意想不到的见解。”徐老师还与记者分享对近些年京剧的发展现状的见解,徐老师在乐观中也包含着一些担忧:“现代文化都是多样化的,如果让京剧投入市场去和那些电影流行歌曲拼是肯定行不通的,但这门艺术又需要有人继承。这个时候,京剧进校园就非常好,可以让大家从小便对这些艺术形式耳濡目染。”
从徐畅老师为代表的这一批京剧表演家身上,记者看到的是老一辈人对传统文化的坚持和守望。此次国家京剧院到厦大演出,留给厦大的不仅仅是华美的服饰、炫目的表演和精彩的故事,更使我们回味的是老一辈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 文/ 厦大青年宣传中心李辰 图/ 杨堃 陈若晗 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