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最喜爱的十位老师】王晓红:执教自有甘甜 创作苦乐共享
    发布时间: 2013年10月09日

    来到王晓红老师办公室的下午,天气并不凉快,但办公室里门窗敞开着并没有开空调,桌上满是书籍和资料。轻轻叩门,王老师的目光随即从电脑上移开,定在笔者身上,继而笑着站起身来,还亲自帮忙搬椅子。见面不到一分钟,王老师的亲和力就在这点滴间展现着,这也难怪她成为了诸多学生心中独一无二的“晓红姐”。

    “我”的执教之路

      虽然与许多资历深的教授相比,王晓红老师的教龄并不算长,但执教这些年,她也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还是以鼓励学生为主,这是受我的老师影响,是一种传承。”王老师边说边追忆起自己的大学生活。研究生时期选择戏剧戏曲学这个专业开始并没有很明确的专业意识,她笑着谈道,后来在导师的指导下,又上了编剧课,她本身又喜欢创作,才越来越有兴趣。2002年国内考研热刚刚兴起,当时硕士二年级的王晓红老师写了以考研为题材的剧本,获得老师的肯定,还拿到了省级奖项,从此她的创作热情便一发不可收拾。

      当下很多学生都说自己高中的作文写得不好,而不敢去写小说、诗歌、剧本、不敢进行文艺创作。但王老师认为,高考模式并不能决定学生的创作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她希望给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提高文艺创作课程的实践性,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文学创作,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王晓红老师的编剧课少了些理论讲解,而多了有意思的互动,她会让学生们通过读台词来理解剧本,借此她也能挖掘有表演才能的学生,同时使课程不那么枯燥。王老师还提到现在学生的生活经历比较相近,没有足够的体验和素材来创作,因此她注重引导他们挖掘属于自己的记忆,思考大时代与个人命运。

      尽管现在的王晓红老师在课堂上收放自如,但回忆起刚毕业头两年也就是她刚参与教学的头两年,她连连摇头,那是最困难的时期。当年的她还是一个羞怯的小姑娘,性格内向,对自己的表达能力没自信,“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差距”。而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以及学生们的肯定使她渐渐攻克了这一难关,越来越驾轻就熟,把课上得有声有色。

    “我”和中文有戏

      一旦提起中文有戏,王晓红老师脸上不由荡漾着笑容,似乎有着说不完的话。

      她于2007年留校任职,随即就开始带领戏剧影视文学班的同学进行毕业大戏的制作。“一开始是想给大家一个实践的舞台,但没想到后来很成功。”毕业大戏一搬上舞台就引起了关注,经过几年的发展、壮大,曾经的毕业大戏已经发展为如今集合话剧、电影和戏曲曲艺三大板块的厦门大学中文有戏演出季,参与人员从一开始的中文系师生扩大到了全校,演出剧目更加丰富、演出时间也大大加长。每年的演出季都会吸引大量校内外师生前来观看,媒体也对此进行过很多报道,部分参与过演出季的学生在日后也继续在话剧这一条路上发光发热。演出季的影响可见一斑。

      对于如今的成功,王晓红老师满是自豪,但个中辛酸只有自己才知道。一开始,他们并没有正式的排练场地,几个剧组只能在轮流在人文学院一个不足40平米的活动室进行日常排练,有时剧组“撞车”,常常在门外的空地上就排练开来。校园戏剧的特性是实验的、质朴的,学生的创造力、执行力和合作能力是关键。中文有戏演出季经费并不多,多个剧目的演出服装和道具大都是学生们自己在宿舍里亲手完成,绘画、缝纫、组装……无所不能,布头、纸箱、编织袋……无所不用。“和大家一起经历一台话剧从无到有的过程,克服各种困难、获得成功喜悦,也许就是这些共同经历,我和学生们的关系才这么好吧。”王晓红老师这样觉得。

      “演出品质固然重要,但是,来自不同院系的同学灵感碰撞、携手合作,在这个过程中萌生的友情、练就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抱着这样的信念,王晓红老师和参与演出季的学生们关系格外亲密。以毕业大戏为例,它有其特殊性,它的主要参与人员都是即将毕业的学生,演出结束往往也就意味着各奔东西。每当谢幕的时候,自认为“泪点很高”的王晓红老师都不禁流下眼泪:“看到学生们在台上抱头痛哭,我也会忍不住和他们一起感怀青春与友情。”戏剧就像人生的缩影,从聚到散,充满了跌宕起伏。

      在进行采访的二十多分钟里,多次有人敲门进来,而来找王老师的都是学生。当被问到执教这些年最大的收获时,她莞尔一笑,几乎没有犹豫就给出干净利落的五个字:“学生的肯定。”顿了顿,她又补充道:“就像医生的肯定来自患者、演员的肯定来自观众,老师的肯定自然是来自学生的。还有一点就是确认了自己可以做一名合格的教师。”且不说获得“我最喜爱的十位老师”的荣誉,被学生们亲切地唤为“晓红姐”时她脸上绽开的笑容足以说明教师这个职业带给她的幸福感,同时她也将这份幸福不断地传递下去。

      (校团委 厦大青年宣传中心 俞欣延 陈雅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