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7年,正是新中国恢复高考的第一年,这一年,于杨丽老师参加了高考。从厦门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她毅然投身教育事业,在这三尺讲台一站便是三十年。
板书教学三十载 勤勉负责石为开
三十年来,于杨丽老师一直保持着热情饱满的教学风格,学生说她“好像要在黑板前舞起来”,《大学物理》这样略带乏味的基础课程,于老师也讲得趣味横生,令人印象深刻。她还有一个值得称道的教学特点,便是三十年来一直坚持的板书教学。
板书教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除了要花费更大的体力来完成板书书写之外,还要求老师要对课程内容极为熟悉,做到胸有成竹,哪句话要写在黑板的哪个角落,要心里有数。于老师说,板书教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手、口、脑要同步运转——“有时候讲得兴奋了,脑子转得快了,手就会写错字;但讲得没激情课也上不好,这个平衡就需要靠经验把握。”至于长年来一直坚持板书教学的原因,她列出了好几点:板书教学不再是死板单调的“PPT朗诵”,而是互动性更强,灵活性更突出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过程不仅利于观察学生的反应与接受能力,随时调整上课节奏,还能更方便及时地让老师更新教学内容,与时代接轨。
为了克服板书教学带来的图形展示不便的缺点,于杨丽老师多年来苦练板书技巧,如今,小小的粉笔在她手中如臂使指,各类图形全然不成问题。“在上课的时候,只要身体还行,我一定会坚持到底。”于老师这样说。
伤痛苦病为坎坷 个中艰辛不曾说
提及这三十年教学路上所遇到的辛苦,于老师微笑着回答,“大概就是我生病的时候最难过了。”于老师已经执教三十载,如今也快到了退休的年龄,年轻的心态和富有激情的上课方式让老师年轻依旧,外貌看起来比起三四十岁的年轻教师也不显老态。
然而,身体却是骗不了人的。过去往返于厦门、漳州校区教课的时候,坐船是她遇到的一个大挑战。身体不太好的于杨丽会晕船,刚开始的时候一下船就得吐,但还是只能尽量调整自己以便上课堂。为了节省车船来回的时间,也为了减少乘船的次数,老师总是把课排的满满的,从早上第一节到下午第八节,为了方便同学们下课时提问,除了吃饭时的暂时休息,老师很少回到教师专用的休息室,几乎全天一直都是站着的。“有时结束一天的课后,我的膝盖都撑不住要倒下了。”老师说。
而平时生病感冒更让老师感到为难。有一次,老师感冒发烧快到40度,又正值上课。平日里习惯用激情感染学生的于老师一改往常,“低调”了许多。下课的时候她双手撑住讲台,头低着并不说话。有学生拿来问题想请教老师,老师悄悄地告诉她自己生病欠安,实在无力再回答问题。学生讶道:“老师一直以来都那么有活力,今天才知道老师跟我们一样是人不是神,也会生病的。谢谢老师!”学生关切的问候让老师深为感动。这种相互的激励,成了老师坚持自己职业信念的最大动力。或许有几分夸张,但这无不表示了学生对老师授课的肯定。
感动欣喜心下知 踏实努力来共勉
当于杨丽老师得知自己被推选为“我最喜爱的十位教师”之一的时候,心里充满感动与欣喜。为学生的支持、理解、爱戴而感动,为自己的努力得到肯定而欣喜。
早在此之前,老师已经被评为首届“十佳本科生优秀导师”、首届“厦门大学最受欢迎女教师”,当登上“我最喜爱的十位老师”的领奖台,接过鲜花与奖杯时,无限感慨的她不禁红了眼眶。“学生的肯定对于我来说是莫大的鼓励,老师不图别的,就希望学生能认可我们的用心与付出,也希望学生们能从我们的言传身教中学到更多的东西。”于老师说。
于老师已接近退休的年龄,即将退离留守多年的教师岗位。采访的最后,于老师留了一句话,送给接下教育接力棒的年轻教师和学生们,她说:“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文/厦大青年宣传中心 柯俊凯 图/庄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