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新,顾名思义是迎接新生的活动,在这些“新鲜血液”注入校园的过程中,为这活动付出汗水的志愿者们又是什么样的呢?
镜头一:“千万不要下雨”
今年的迎新格外早,8月24、25日,距离老生们开学还有半个多月的时间,因此许多志愿者都是为了迎新而专程返校。不少省内的同学表示迎新结束后要回家继续休息,但也有同学并不那么轻松:“做完社会实践后在家里刚待了半个月就回来了。迎新结束还有其他的任务,不知道还有没有时间回家。”
尽管有离家的不舍,但是这样的安排并没有影响到志愿者们工作的热情。23日下午,自钦楼、三家村广场和芙蓉路上人头攒动,迎新志愿者们领取物资,布置迎新点忙得不亦乐乎。傍晚时分下雨了,所幸几乎所有的帐篷都已经搭建完毕,各个站点的志愿者们已经着手准备第二天的迎新工作。
“明天千万不要下雨啊。”化学化工学院的李同学祈祷着。8月下旬的厦门正是台风常常造访的地方,22日登陆的12号台风“谭美”让这几日持续阴霾。恶劣天气无疑会加大行李搬运的困难,也会给新生及家人的行动带来不便。带着对天气的不安,迎新的序幕缓缓拉开了。
镜头二:等待
举着学院的牌子,时不时发出几声吆喝,他们便是通过各种方式到达学校的新生及家人们首先接触到的引导组志愿者。引导组的工作是将新生们引导到学院注册点,一路上也会解答新生们的疑问和顾虑。
不同学院的新生人数差异很大,而新生们到达的时间也不同,因此,引导组志愿者们都少不了的必修课就是等待。
“生意不好啊”科艺中心门口,公共事务学院负责引导的王同学感慨道,她向笔者介绍道,一个上午来了几辆车,但是前来询问求助的新生并不多。一旁的化学化工学院情况则乐观一些,“基本上一辆车二十几人中能有一到两个(化院的新生)左右吧”。9点37分,灰蒙蒙的天空终于飘起了细雨,引导点的同学们纷纷撑起了伞,在雨中等待着。
其实,引导组同学的“生意好坏”不仅与新生的人数有关,与引导组同学被分配的位置和时间也密切相关。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徐同学负责24日下午大南校门引导点的引导工作:“一点多到的时候刚好有一个新生被其他志愿者领过去,之后再也没有人来了,我这里干站了整整四个小时。”说完没多久,终于有一名物机新生向我们走来,徐同学的“生意”总算是“开张”了。
镜头三:学长VS学弟
关于迎新,网络上流传着一句调侃“迎新的都是学姐,学长就只有行李。”确实,考虑到男女生的体力,搬运行李之类的工作更多的会交给男生,而女生的细致体贴更适合发挥于引导解答和注册。材料学院的林学长表示:“我做志愿者就只有看到行李,从头到尾都没有看到学弟学妹。”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迎新志愿者并不是只有“学长学姐”,2013级的新生党员们也参与到这次迎新工作中。根据学校的安排,新生党员19号到校报到,在简单的培训后便加入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对于这些特殊的学弟学妹,前辈们都给出了很高的评价。如化学化工学院的王同学和李同学便向笔者很自豪地介绍着注册点帐篷外刚刚搬运完几样行李的两个男生:“新生党员好给力啊,尤其那两个男生特别勤快。”
厦大青年宣传中心 吴奕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