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31日晚上七点,厦门大学第九届新生辩论赛系列活动——讲座《思辨与生活》在海韵教学楼504报告厅开展。受邀主讲人傅小凡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宗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厦门大学辩论队教练。本次活动由厦门大学学生委员会主办,王丹娜主持。老师以两个小时的演说带领在场观众一齐探索思辨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傅小凡老师一出场便亲切地问候在场同学,以幽默的语调解释了话题选择,现场气氛轻松愉悦。欢乐之余,老师直切主题。
何为思辨?
何为思辨?思辨有其逻辑上的释义,傅小凡老师首先从感性之心、理性之心、思辨之心、体悟之心四个方面为我们揭开了“思辨”的面纱:感性为我们提供材料,理性继而梳理其秩序,在此基础之上,便形成了思辨之心,而体悟则是超越了感官的直接且快速的领悟。老师提出,如今大家普遍对无图且故事性不强的演说感到无趣,这便说明了“思辨”的困难,皆因人心浮躁,所以从这“四心”了解“思辨”十分必要。而后“知”、“意”、“情”作为精神的内容紧接着被提出,老师更以汤显祖《牡丹亭》中的“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动了解释了“情感”。最后从精神的志向着手,“真”、“善”、“美”三方面深入,老师提出思辨的作用便是求真、求善、求美。这过程中伴随着他的自身经历说明与轻松的玩笑,将深奥的理论阐述的贴切易懂。
何为生活?
生活于人类是再普通不过的进程。作为哲学系教授的傅小凡老师继“何为思辨?”后从“生的永恒性”与“活的短暂性”两方面带领大家辩证地思考了“生活”。如老师所言,人类的生命是世代延续、生生不息的,而活着却面临着太多诱惑,人们求利、浮躁,被恶俗的环境所同化。这便对人类提出了迫切的要求——真正了解日常生活的力量。那力量是消灭形上,走向形而下的力量,也是化解思维,俗化人心的力量。正是因为“生活”的境况不佳,而“思辨”可以是令人看清世界,摆正自身,“生活”与“思辨”自然就产生了联系,老师如此启示,让在座同学重新思考起“思与生活”。
思与生活
思与生活究竟有何联系?首先老师从“追求永恒的意义”切入,阐述每个人应以自身追求来达成理想世界的圆满与精神世界的空灵。在“心灵需要家园”这一主题下,他犀利地指出:“我们都会有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感觉”,这便是存在的虚无感。对此他举例说明:曾经有个同学在讲座中提问他“假如有来生,您还愿意当哲学家吗?”当时他回答到:“假如有来生,我选择不来。”如此睿智的回答引得在场观众鼓掌叫好。最后,老师建议同学们与世界保持距离,不以占有的心态来烦累自身,以达到真善美的统一与自由境界。
演说部分结束后,在主持人的安排下,进行了师生互动,多个同学提出自己的疑惑与困扰,傅小凡老师也进行了耐心的解答。针对一位同学的困惑——“对美了解加深却落入了形式主义中”,老师感同身受谈了自己的经历,同时鼓励他继续了解,给出了“继续走才能超越”的祝福。而面对“如何排解浮躁的心境?”这一与学生息息相关的问题时,“培养意志力”、“确立目标”等关键词被着重强调。讲座最后,傅小凡老师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十二字赠予在座的学生,赢得了持久的掌声。
社会让人心急功近利,如此境况更突显“思辨”之于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如何能在内心为自己营造出一份宁静,不在外界的纷扰中迷失自我是一个需要深入却难以深入的命题与实践。但至少,今日的讲座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厦大青年宣传中心 林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