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分夺秒——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11日凌晨4:00 人文学院学生会会主席钟宇洋从睡梦中醒来,看了看窗外,深灰但透露出晴好兆头的天气使她舒了一口气。她再次梳理了一下搬迁安排全过程,随后到二楼电梯口检查昨天晚上的行李堆叠。一切无恙。
11日清晨 5:20 住在凌云一的王宝丹精神抖擞地起了床,在整理完床上铺盖和最后检查行李后,她坐在椅子上,环顾居住了一年的海景小寮,虽不舍但也平静。楼道里的人声渐渐喧嚣了起来,上帝让阳光如黄油般涂抹大地,空气中发酵出滋滋作响的热度。
11日早晨 6:15 身为搬迁志愿者的阮倩文动身到宿舍楼下集合,一天的忙碌就这样正式拉开序幕。身为督导机动组成员,她负责帮志愿者买早餐、供水等后勤事务较多,也有被紧急借调去别组帮忙的情形。她同寝室的姐妹涂俊逸则被分到了行李组,负责把八楼宿舍的行李整装到电梯口,再运至楼底。
11日早晨 7:00 作为上午搬迁的第一批,法学院正在如火如荼地用“人肉传送带”的方式给各色行李装车,纸箱堆成了一座虽不规则但不输壮观的金字塔。与此同时,博学园区的男生陆续把行装运到了路边等待搬迁,芙蓉园区的门口搭建了帐篷和饮水机,“人箱搏斗”的盛况同样空前。
11日上午10:30 终于等到行李的李辰一眼就在一大摞箱子里找到了她的有着独特标记的箱子。她走过去,用力把箱子抱起,箱子的沉重让她皱起了眉。一位陌生的志愿者好像听到了她的心声,主动走过来从她手上接过了箱子。她感激之余连忙走上前将志愿者往宿舍方向引。
11日中午12:30 法学院的洪裕嘉把宿舍整理完已经到了饭点,搬迁过程确实让他现在又累又饿,但把最后一本书放到书架上时,心中成就感油然而生。“我们快去尝尝本部的饭菜吧!”耳边传来舍友的声音。他又看了一眼整齐的桌面,“好嘞!”
这是截至11日第一批的搬迁状况一瞥,共有人文学院、法学院、公共事务学院等学院完成了搬迁,最先回归本部。不过,好戏还没结束。随着13日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材料学院以及最后搬至翔安的部分学院安置完毕,历时整三天,共搬迁人次达九千多人,自行车达2200辆。在闽南九月盛夏的高阳暑气下耗费无数财力物力的、被称为厦大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大迁移”的回迁大戏,才算是圆满落下帷幕。
搬迁的具体统筹工作是繁琐而精细的,现以人文学院为例进行简要介绍:所有10和11级的男生早晨五点开始把自己的行李搬至楼下,六点左右基本完成后去帮女生搬,此时志愿者们也全体出动把八楼宿舍的行李运至电梯口等待调度;由于第一批搬迁的法学院突发状况导致装车时间后延,人文学院就在楼下空地画出隔离带提前把行李运至楼底,便于随后装车;最后,大约在八点左右,在法学院装车完毕一路前行后,人文学院开始紧锣密鼓的搬运行李,不少女生在男生数量偏少的情况下自食其力、协助搬运,最终装满八辆货车凯旋而归。
“原以为回迁是场要历经千险万难的鏖战,没想到竟更像一台用细致、耐心、互助与责任编织成的欢乐嘉年华。”有同学感叹道。的确,站在货车旁以流水线的方式传递行李的男生们干着体力活,汗流浃背;不过与此同时,他们欢声笑语,聊着有趣的话题唱起欢乐的歌,和谐欢娱的气氛丝毫不输任何联欢晚会。站在电梯口等待向下运送行李的志愿者们也是如此,女孩子们总是有聊不完的话题,欢畅的笑声早把刚才抱怨的“这箱子怎么这么重”抛到了九霄云外。
每个学院装车完毕后都会响起雷鸣般的洪亮掌声,所有人拍打着双手喊起嘹亮的口号。那是庆祝回迁这场战役的阶段性胜利,是对自己与他人的衷心感谢,也是兴奋愉悦至极后的自然流露。
感谢漳校,再见啦,图书馆情人岛阿福伯烧仙草还有阿姨喊我来买水果。
期待本部,你好,我的青春“厦”一站。
突如其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11日晚,夜色如墨,凉风徐徐,定于12日上午五点搬迁的信息与科学技术学院的男生女生们早早地把行李搬到了路边,方便第二天装车。天气预报显示天气晴好,但为了以防万一,学院事先借好了遮雨布给女生盖行李。由于数量有限的关系,男生那边无任何遮挡防护措施,不过这在当时并未引起太大注意。毕竟天气预报的信誓旦旦给所有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12点左右安置排放好行李后,男生们纷纷上楼就寝,养精蓄锐准备明天的“大动干戈”。
筋骨劳累后人很容易就入睡,几乎没有人预料得到一场暴雨的突袭,会将猝不及防的他们和大批行李淋得精湿与狼狈。
自动化系的张灿是躺在床上时发现下雨的,当时大约一两点钟。“雨下的很大,从声音的急促就听得出来”。从睡梦中惊醒过来的他顾不上穿衣,光着膀子就冲到了楼下救被暴雨蹂躏得体无完肤的行李。“当时的情况别说没法打伞,连眼睛都几乎睁不开,就是这样大的雨”,张灿事后简述事情经过时仍心有余悸,“就那么两三秒的时间,行李又被淋湿一大片,救都救不过来,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在这十几秒的过程中,信科院更多的男生被喊醒,陆陆续续地下楼,与大自然竞争着抢跑救灾。
“当时的情况可谓一片混乱,男生们才从床上起来,大部分都是光着膀子直接冲下去的,有些甚至连鞋也没穿。”信科院回迁工作负责人林灵杰介绍说。
在与暴雨的对峙中,信科男儿们在紧急状况下做出了应急反应:通过搬囊萤园区后方的帐篷遮挡了一部分雨水;在院领导征求学校同意后把早停在路边打算明早启程的卡车库门打开,临时堆放了不少纸箱;还有一部分,被转移至勤业园区门庭处躲雨。虽然抢救较为及时,奈何天雨滔滔,倾盆挥毫泼墨,不少纸箱被淋得透湿,被子、衣服无一幸免,有些书被浸泡坏了,甚至在随后的补换箱子中被遗失,损失巨大。值得庆幸的是,由于女生行李多半有防水布遮挡,所以损失较小。
大约一小时过后雨止风静。在学院党支部书记和辅导员等领导的坐镇指挥下,学院出钱买箱子让女生连夜将被淋得稀烂的行李重新打包装箱。但由于行李多、损失重、强度大,男女生只能配合着赶时间边打包边装车。就这样,通宵赶工,一夜未眠,四五点左右女生才把所有受损行李修复如初,直至清晨六点,信科院多灾多难的回迁行李装车工作才正式完成。
“装车后剩下的工作都还挺顺利,就是太累了,男生都累垮了。”张灿事后感叹道。
精益求精——鸡蛋里挑骨头是一种态度

回本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最受人瞩目的还是住宿条件。之前盛传的部分宿舍四人间改六人间、老建筑外观美丽端庄但内部设施条件简陋等消息着实让大家对本部宿舍没抱多大指望。但随着人马回迁之后,在人人网上,记者却看到了与设想之中截然不同的状态:“芙蓉三太美了我兴奋激动得睡不着”、“新寝室太宽敞了甚至可以放一张麻将桌= =”、“这才是我梦想的寝室啊,楼下就是超市银行书店食堂什么的好方便~”之类。两个水池加独立卫浴,住在古董房芙蓉四里的男生们激动不已。
除了宿舍条件出乎众人意料之外,食堂的菜色也让初回本部的同学颇为满意。“本部这边在吃方面,食堂的菜色比漳校要多,感觉也更好吃点。”有的同学这样表示。芙蓉餐厅、勤业餐厅、凌云餐厅等食堂各自有不同的特色,遍布在校园里的各个角落,既满足了广大同学的味蕾,也方便了他们用餐。另外,来到本部,美食小吃自然是少不了。不仅是校内,学校外各种各样种类繁多的小吃,也让同学们感到惊喜不已。
与此同时,周边的生活环境也让同学们感到十分满意。本部的优美环境不必再提,方便的生活配套设施显得分外贴心。比如校园内银行设有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极大的方便和同学们的不同需要。省去了长时间排队的苦恼,也显得更加人性化。此外,同学们常用的包裹取用也更加方便了。学校内就有快递的取货点,不必再大费周章的跑出校园取快递。而且校园内各类超市和小店也更加更富。小店并不是集中地分布在某个区域,一些性质相似的店面较为分散地分布在校园内,满足了同学们日常购物的需要,也显得更加便捷了。
但本部空间不足,部分游客妨碍日常教学秩序的问题还存在。有同学反映,本部目前自行车的停放较为困难。而且路比较窄,车辆也比较多,自行车出行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相应的维修点也比较少。而日前官方宣布的本部即将投入使用的公共自行车也尚未启用,期待学校对这方面问题的进一步完善。
以人为本——学生才是学校的主人

本次搬迁可谓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也是形势最复杂的一次搬迁活动。本次搬迁共涉及两个年级共九千多人次,两千两百多辆自行车,地域跨度也辐射到三大校区。时间之紧、任务之重,可谓挑战巨大。
但尽管如此学校方面也尽量以人为本,尽可能多的为学生考虑,保证学生顺利进行搬迁工作,方便同学们的工作安排。
首先,在搬迁时间上,学校方面充分考虑了同学们的作息时间安排,尽可能地将白天的时间充分利用,尽量不耽误同学们的正常休息。尽管任务量较往届而言增加许多,并未从时间上要求学生牺牲正常作息,而是尽可能地提高工作效率和任务执行的可行性,以保证任务圆满完成。为了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利益以及操作的可行性,搬迁方案直至搬迁开始的前三天才最终敲定,可谓煞费苦心。
其次,本次搬迁学校首次提出了自行车搬迁这一说法。往届学生在搬迁过程中,学校并未向同学们提供自行车免费搬迁的服务,而是同学们自行携带或捐赠给学校。本次搬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为同学们转移自行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若以每辆货车运送100辆自行车为计,2200多辆自行车需要22次货车的运送,耗费大量人力的管理和搬运。其中艰辛可想而知。
第三,公共自行车全面进入各校区。前期,翔安校区将投入一千多辆新的公用自行车供翔安八大学院的师生使用,为他们的出行提供便利。此外,校本部也即将投入公共自行车。考虑到本部人员成分的复杂性,初步方案是采用学生租用的方式为同学们提供自行车的使用,但此类方式同样存在种种弊端,还有待校方进一步完善。
除此之外,在一些细节方面也能看出学校对学生的关爱,比如每个园区门口的桶装水,供搬运行李的同学免费饮用。比如学校后勤处提前准备了防雨的雨披,以备不时之需。再比如校区中随处可见的帐篷,为同学们提供了阴凉的场所……
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只有时刻为学生着想,才能真的赢得学生的心。
十年漳校,同学们戏谑其为“大径村村立大学”。
三天搬迁,我们离开了她。就像是走到了个某个转角,一转身她已不见。
但有首歌这样唱到:“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
再见漳州校区。新生活——我们来了。
厦大青年宣传中心 王纯子、柯俊凯/文,陆臻娟、刘清许/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