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7月20日到26日,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囊萤之光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队临时党支部组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竹坝调研活动。短短的一周之内,小组一行六人采访了当地居民,探索了三峡移民的生活,并深入到竹坝华侨经济开发区机关党支部以及竹坝两个管区、下属新村以及竹坝学校,了解了其党组织活动的具体情况。
1.走访移民,倾听心声
7月21日下午,临时党支部组在外文学院团委副书记肖盈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三峡移民居住地竹坝管区凤梨山二里三峡移民安置点,这里安置着02年迁来的15户移民。走进水库移民,了解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心声,成为小组当天主要任务。虽然烈日当天,酷暑炎炎,但小组成员们一丝不苟,认真完成任务。六人分两队进行采访,总计走访了十户人家,其中包括从重庆迁过来的王大爷,陈村长,养猪能手邓、周、陈三家。通过深入交流及谈心的方式,小组成员多方面了解到了他们的生活情况。很多三峡移民以前在重庆老家时,由于居住在山地,连自行车也没买过,来到这里,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以摩托车代步,交通工具水平明显提高。在就业方面,有些移民选择到附近的橡胶园、纺织厂上班,有些则自主创业,把养猪业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三峡移民每人每月可领50元补贴(为期20年),去年每人还获得补贴一万多元(土地增值费、新苗补偿费等)。政府的这些帮助和支持政策落实到位,让三峡移民们对政府感到很满意。此外,移民们都比较重视子女的教育,普遍觉得竹坝学校的教育质量比老家的更好,认为让孩子在竹坝学校学习很放心。
7月22日上午,小组再赴竹竹坝管区,调查当地居民生活情况以及对三峡移民的看法等。小组成员先后采访了当地菜农、橡胶厂保安、“榕树茶行”老板,“日用品农家店”女主人等,他们大部分都住上了三层小楼,空调、彩电、冰柜等现代化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日子过的美滋滋的。在问及与三峡移民相处如何时,当地居民普遍反映相处还可以,不过由于移民第一代不会讲闽南话,也不是很熟悉当地的风俗,他们觉得要等移民第二代乃至第三代才能真正达到文化上的融合。事实上移民们也逐步开始融入当地生活,学会了当地的一些风俗习惯比如闽南泡茶法,而以前他们在老家多是喝大碗茶。移民子女们作为年轻一代,更能接受新事物,他们的机遇也会更多。下午,小组在竹坝小学多媒体教室为竹坝学校学生带去了一场生动活泼的党史知识讲座,“党、团精神你我传”、“伟大人物猜猜猜”、“党史知识抢答”、“团歌齐唱”,讲座的这些环节进行的有声有色,同学们也积极参与,受益匪浅。
2.采访书记,了解政策
7月23日上午在当地许老师的带领下,临时党支部采访了竹坝农场新村管理区和竹坝管理区党支部负责人洪书记和李书记。洪书记是新村管区的负责人,他介绍说,新村管区共有900多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归侨人员。900多人里共发展了47名正式党员以及1名入党积极分子。考虑到农村居民平时忙于农活,他们党支部采取了远程教育的方式,并利用居民休闲时间定期举行各种学习活动。竹坝管区党支部李书记谈到,他们区共有人口960多人,其中有34名正式党员,4名入党积极分子。在三峡移民扶持帮助上,当地政府采取干部“一帮一”方法,每一户都有当地干部进行为期三年的帮助扶持,手把手的教,帮助移民熟悉当地情况,尽量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问题。李书记说,“我自己也是移民一份子”,原来他是南安三美水库的移民之一。在谈及卫生所药品不全问题时,书记强调当地卫生所是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卫生所基本药物单来进的药品,严格控制用药,明码标价等。
7月24日,小组采访了华侨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机关党支部的卢书记和负责三峡移民事宜的旅游开发科前科长叶先生,向他们了解到了有关当地党组织活动以及三峡移民聚居的凤梨山村二里建设的情况。卢书记向我们介绍了开发区党组织开展的一系列走基层等创先争优活动,叶先生则讲述了十年前三峡移民刚迁入竹坝时的情况和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介绍了针对移民的“双向考察”、“座谈考察”项目,国家对三峡移民的特殊照顾政策,即“直补资金”和“后扶资金”项目,以及“洁净家园”活动,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逐步建设和发展凤梨山二里。通过对两位的采访,临时党支部小组了解了当地党组织活动情况以及当地政府在解决三峡移民迁入后的生产生活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3.深入学校,调研情况
7月25日上午,临时党支部小组采访了竹坝学校校长兼校党支部书记黄毅煌,了解到了学校党支部的活动以及三峡移民子女在校情况。首先,黄校长向我们介绍了学校党支部活动。目前60多名老师中,有23名党员。每年学校会组织召开党支部民主生活会议,在进行党的教育活动同时,更多强调的是党员的教师身份,教书育人的职责。在学生党团教育方面,学校成立了学生团校,每班民主推选候选人,由团校考核和培训,合格后即可成为团员。竹坝学校既有以校为家、尽职尽责的老师,又有一批热爱体育运动、刻苦锻炼、认真学习的队员学生,这正是竹坝学校十二字校训“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勇于拼搏”的写照。
接着,黄校长谈到三峡移民子女在校生活。黄校长强调他们的办学理念是“零门槛”。当年归侨移民来自各个国家,大家五湖四海相聚与竹坝,不分你我,共同开垦出这片美丽的农场,他们的孩子们共同就读竹坝学校,没有任何排斥彼此的现象。02年移民刚来时最大的一个孩子在竹坝读初二,现在她已经大学毕业,留在福建,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了。同时,移民孩子也积极参加竹坝学校排球队、节令鼓鼓队,和当地孩子打成一片,融和相处。正是这种和谐相处、不分你我、共同奋斗的精神,促成了三峡移民点一直比较稳定的佳绩,移民居住的凤梨山二里还被国家移民办评为“全国安置点示范点”荣誉称号。最后,黄校长以“三个园”总结了学校的特色,即“学生学习的校园、教师工作的乐园、大家生活的家园”,他们这种奋进向上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短暂的一周时间,临时党支部小组的足迹踏遍竹坝各个角落,通过走访当地群众,三峡移民,以及采访当地党支部书记和校领导,小组们收获满满,感触颇深。走进同安竹坝,情系三峡移民,在三峡移民十周年纪念之际,我们也祝福三峡移民生活越来越好,日子越过越红火。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研会宣传部 郭主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