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维廉教授为我校2019年团校学员讲述“我30年的中国故事”
    发布时间: 2019年03月14日

          312日晚上7:30,厦门大学2019年团校专题讲座30年的中国故事在科学艺术中心举办,由潘维廉教授主讲。潘教授是福建省获得中国绿卡第一人,感动中国候选人,在厦门大学MBA中心任教三十年,两次获“福建省最优秀外国专家”称号,获“厦门市荣誉市民”称号。本次讲座中潘教授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讲述了他30多年来与中国,与厦门,与厦门大学从结缘到热爱的故事,表达了他对中国的热爱,让我们从一个移居中国的外国人的角度看30年中国的变化。

    趣谈厦门生活

    潘教授首先简单讲述了他早年在美国空军服役的生活,他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述了他如何与台湾人妻子相识相爱,如何受邀请举家到了厦门以及刚到厦门生活的趣闻轶事,同学们听得十分入迷,现场气氛热烈活跃。之后潘教授说到了他选择厦门的原因,他提到厦门是个开放的,有创造性的宜居城市,厦门市曾获国际花园城市金奖,教科文组织栖息地奖,2017年国际重要会议金砖会议的举办地,同时厦门大学也是个开放交流,有想象和创造力的大学,它是中国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中国第一所在海外建立分校的大学,这让潘教授对厦门感到十分亲切。

    点赞创新中国

    潘教授讲述了他自驾四万公里,游历探索中国大江南北的经历。他说道,自己在这次游历中认识了许多中国老百姓,他们勤劳善良,热情友好,他看到了中国人无穷的创造力和坚忍不拔的奋斗意志,正是靠着每个中国人的勤勤恳恳的奋斗,才有了中国今天生活上翻天覆地的变化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潘教授不支持近代以来外国媒体认为中国缺乏创新力的评价,他认为不管是从古代中国的数学、天文学的领先发展来看,还是从现代中国的崛起、航天高铁等一系列的国际影响力来看,中国现在的创新力令人佩服。

    欣然启迪后生

    本次讲座是厦大2019团校系列讲座之一,旨在启发团员青年对中国30年的改革创新以及巨大变化有更多更深刻的思考与感悟,而潘教授也毫不吝啬地分享自己的见解,在讲座接近尾声时设置了观众提问环节,好几位同学迫不及待地举手发问。有同学问到潘教授在刚开始学习中文,选择来厦门生活时是否有因遇到困难想放弃的时候,潘教授笑着说,刚开始学习中文肯定会遇到许多困难的,生活上也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但是不能遇到困难就退缩,而应该积极地努力克服它,况且自己很喜欢中国,中文不会成为拦路虎的。相信这位同学从潘教授的回答中也得到了一些自己的感悟,其他同学的提问也得到了潘教授耐心热情的解答。来自公共事务学院的石鑫同学谈到自己的感悟时说:在潘教授的演讲中,我们洞见了中国30年来经历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既激动人心又令人自豪!在新时代,希望的火炬即将传递到我们的手上,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以主人翁的姿态为祖国的发展建设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来自国际关系学院的温雅妮同学在听完本次讲座后有很深的感触,她说到:“通过这次团课,我们了解了威廉教授的人生经历,深切地体会到这位“不见外”友人对中国的友好之情。”他用自己的双眼和双手在两国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以热切的行动和真诚的情谊见证了改革开放的三十年,而我们作为青年大学生,也应该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投身于新时代的建设中。“志之所趋,弗远弥坚,穷山距海,不能限也”,让我们的友人威廉教授见证更加繁荣进步的中国,谱写更加精彩的中国故事。”

    来自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董星辰同学也说:“潘教授用一种全新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中国的魅力,让我们对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同时潘教授躬身实践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当代青年学习,去探寻事物客观普遍的规律,更好的认识世界。”

    “我们都有梦想,我们都是追梦人,让我们为梦想奋斗努力,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潘教授最后总结道,同时也是对共青团员和所有青年的鼓励与共勉。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潘教授回信感谢他对中国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潘教授不仅自己大力支持教育事业,还鼓励自己的孩子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足以见他对中国的热爱。潘教授的30年中国故事,用自己的方式激励着一代代中国年轻人们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谱写着中国梦的华美篇章。

    文:覃雨珊、姚琪钰 图:吴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