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奔涌吧后浪 | 来听!这位厦大经院博士生的坚韧昂扬!
    发布时间: 2025年03月28日

    编者按: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近年来,厦门大学广大团员青年听党话、跟党走,勇挑重担、冲锋在前,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融入学校“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之中,展现出了新时代厦大青年的好样子。

    14岁时她罹患骨肉瘤截去左下肢,但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以昂扬之姿应对挫折,以坚韧之志冲出阴霾,一路斩获无数奖学金,大二在CSSCI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硕士阶段论文,被全国数量经济学博士生学术论坛收录,以全球前5%的成绩通过特许金融分析师(CFA)一级的全英文考试——她是马玥,一位于平凡中锻造不凡的博士研究生

    智者无惑,勇者无惧

    初二那年,马玥在准备中考体育考试时受了伤。最初她只是感觉到生长痛,直到疼得一瘸一拐去医院检查,被医生确诊为了骨肉瘤,它还有一个更恐怖的名字——骨癌。

    面对突如其来的病魔,马玥选择了勇敢面对。做病理活检时,需要从病灶处凿下骨头碎片,这是一个相当难捱的过程。在局部麻醉的状态下,马玥能清楚地感受到医生是怎样一点点切开自己的腿,一下下凿在她的骨头上。

    “他凿一下,我喊一下,但我硬是保持不乱动,咬牙坚持了下来。当时,甚至一低头就能看到被剖开的腿,不过我没敢看。”提起这一段经历,马玥是笑着讲述的。但藏在阳光笑容背后的,却是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

    (乐观开朗的马玥)

    在14岁的花季,却走上了和常人不一样的道路,但马玥认为能够重获新生已经是莫大的幸运。确诊骨癌以后,她说服自己接受了截肢手术。术后,护士们为她送上了一束鲜花,卡片上写着:“智者无惑,勇者无惧。”

    马玥笑着摇头:“我当时或许是‘无知者无惧’,只是本能地相信自己能够战胜病魔,活出新生。”这份坚韧,正是她面对命运作出的最好注解。

    当一切都已尘埃落定,走好之后每一步成了最重要的事情。在那段孤苦的岁月里,马玥总是会用不一样的方式开导自己走出阴霾。比如,她会发挥独特的感知力,想象截断的左腿依旧存在,并用它去做一些奇思妙想的事情,姑且将疼痛抛之脑后,接受新的自己。

    “接受自己”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马玥坦言最初自己努力试着做回普通人,一次次练习使用假肢,哪怕在之后的很长时间里都穿上长裤试图将假肢隐藏起来。

    “后来,我发现自己慢慢变了。我不再在乎别人是否能够看出来我的不同,或者说我承认了自己的特殊,不再尽力去做一个普通人。”

    之后,马玥慢慢去掉假肢外包装,露出钢铁本体,更勇敢地重新穿起短裙。她遭遇了许多好奇与惊讶的目光,但这些目光并没有让她感到不适或退缩,相反,她感到自己活得更加自在和真实了,也就是在那时,马玥觉得自己真正接受了自己。

    (马玥在厦大观景台留影)

    独行之路,百折不回

    与金融的结缘,似乎是命中注定。

    独特的人生经历让马玥一路走来经历过不少的挑战,而金融学,这门充满着变数的学科,让她有了更强的风险意识去面对生活中的大风大浪,也能更好地去理解和接受人生的不确定性。对数字的喜爱,也让马玥在学习金融学的过程中充满了信心。


    (马玥在家中学习)

    在学业上,马玥的履历可谓是出类拔萃:丰厚的奖学金、名列前茅的绩点、数不清的奖项……这一切荣誉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艰辛。

    然而学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身体上的不便带来了诸多烦恼。马玥说:“直面学习上的困难,其实就是一次次自信心的坍塌与重建。”她习惯了用努力换取回报,但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事实却告诉她:有时付出不一定会有直接的回报。

    在读博最艰难的一段时间里,承受着来自学业压力与身体不适的双重困扰,马玥读到了《我与地坛》这本书,有其中的一段话给了她莫大的鼓励:

    “一个只想使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因为死神也无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变成不精彩的过程,因为坏运也无法阻挡你去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你可以把死亡也变成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坏运更利于你去创造精彩的过程。于是绝境溃败了,它必然溃败。你立于目的的绝境却实现着、欣赏着、饱尝着过程的精彩,你便把绝境送上了绝境。”

    (马玥的学习笔记)

    或许是因为相似的人生经历,或许是因为一刻共鸣,马玥被这一段文字深深触动:“那一瞬间突然明白,有付出并得到回报,这其实可以说是一种幸运。不需要寄希望于未来的收获,因为每时每刻都是生命给予我们欣赏世界的机会。所以,我开始重新学习,相信自己、爱自己。”在之后遇到困难时,马玥也喜欢用这段话来鼓舞自己。

    如今,马玥的生活充满了阳光和活力。她在家里养了一只小狗陪伴自己,平时也会拉拉二胡来放松身心。她彻底丢掉了假肢的外包装,用真实的自己面对世界,亲手“将绝境送上了绝境”。

    同行之光,助力成长

    正道沧桑,一路走来,来自他人的鼓励给予了马玥莫大的力量。

    “我的硕导王振山教授,在我的学术道路上王老师给予了我很多鼓励与支持,让我学会独立思考,让我体验到了学术研究的乐趣。”在马玥申请博士期间,王振山教授为她用心手写了多封推荐信,讲述马玥的坚韧以及对学术的坚持,为马玥的学术理想保驾护航。良师如益友,让马玥在求学之路上少了一分迷茫,多了一分坚定。

    来到厦门大学后,博士生导师郭晔教授成为了马玥新的“指明灯”,郭老师会在学生们答辩前认真指导,从内容把关到技巧讲解,面面俱到、细致入微。除了日常的谆谆教诲外,郭晔教授对学生负责、对研究负责的精神也让马玥感触极深。马玥依然清楚记得在开题答辩前,郭晔教授匆忙赶来参与组会,为大家提出了很多建议与帮助。“后来我才知道,老师当时其实已经骨折了,她是忍着疼,走过来听我们汇报的。我真的很害怕自己会辜负老师们的期望。”对老师们的感激与感动,转化为马玥一日日精进专业知识、向上攀登的动力。

    (马玥记录自己在图书馆奋斗的日日夜夜)

    开启博士旅程后,道路也多坎坷。“那一段最黑暗的时光,很庆幸我的朋友们一次又一次地鼓舞我。”

    博三那年马玥生了一场大病,正巧遇上论文考核,状态极差的马玥第一次答辩失败,她坦言那是人生中最为黑暗的时光之一,而真正的友谊,是在至暗时刻依然守望相助。那一年的生日,朋友们悄悄商量好,为马玥准备了蛋糕作为惊喜,在大家的鼓励下,马玥渐趋坍塌的信心被重新一点一点拼凑起来。

    “我本来都已经打算不参加了,突然觉得好像再试一下也无所谓吧!最终那一年我通过了考核。”朋友的鼓励与陪伴,让她在挑战自我的过程中不再孤单。

    (马玥在北京实习期间留影)

    在北京银河证券实习的那段日子里,马玥切实地感受到了职场的不易。马玥租住在北京一号线的尽头,她不得不每天早上五六点就起床去地铁早高峰里“站”斗。辗转的通勤,不适应的职场生活,让她些许疲惫。但奔忙的日子里,也有触动人心的小温暖,给人以无限的力量。

    “我记得有一次挤地铁,工作人员看我腿脚不方便,拿着大喇叭朝地铁里喊,‘给这位姑娘让个座儿’‘给这位姑娘让个座儿’。”小小的治愈瞬间,驱散疲惫的阴霾。

    大家在生活上支持我、维护我、鼓励我,让我意识到我值得更好。”马玥回忆一路走来得到的鼓励与帮助,眼里满是感激与幸福。

    长路漫漫,志在四方

    爱与善是相互的,马玥决定将守望相助的力量传递下去。

    马玥最初的梦想是当一名医生,帮助病人远离病痛,可是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她的身体不再适合从事医生职业,她只好将愿望埋在心底,但助人的梦想从未改变。

    一次偶然的机会,马玥偷偷看到父亲在大学上课,学生们求知若渴的脸庞给年幼的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们脸上那种被点亮的表情,我一直记在心里,我觉得特别有意义”。

    父亲去世后,马玥更加坚定了追随父亲的决心,想要完成父亲的教育理想,这也是支撑她一路走来的动力之一。

    在确定研究方向时,马玥心系国家、心系社会,也因自身的独特视角,看到了弱势群体的困境。她结合博导郭晔教授的指导,最终确定了普惠金融的研究方向,通过有效利用金融资源来重点服务残疾人、农民、小微企业等群体,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帮助千千万万个同她一样的人。

    我想要做好中国研究,讲好中国故事,解决好中国问题,然后来帮助更多的弱势群体。”曾经受到过的点滴温暖,化作她未来前进路上照亮他人的力量。


    职业选择或许顺势而为、随机应变,但不变的,是马玥坚定地帮助他人、回报社会的心。

    你自己决定了你生活在怎样的世界里面”,人生或许迷茫,未来或许虚无缥缈,唯有勇敢持久永恒。迷茫的未来还没有来,但现在的此时此刻我们还是要选择快乐选择勇敢地生活选择不断地体验和尝试。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马玥将继续书写自己的别样人生,愿我们都能拥有同她一样的勇气,勇敢奋进,奔涌向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