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奔涌吧后浪 | 保研北大!圆梦未名!“半路出家”也能赢得漂亮!
    发布时间: 2023年07月05日

    何小豪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国际新闻试验班2019级本科生,4年绩点平均分3.93,保研至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曾获国家奖学金、厦门大学文庆奖学金,曾获厦门大学优秀毕业生、厦门大学优秀三好学生、厦门大学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曾任学院学生媒体“凤凰新声”负责人《厦门大学报》学生记者

    安心定志,砥砺前行

    初入厦园,何小豪坦言自己很难在自然科学庞大的理论与实验数据中找到兴趣驱动点。出于对人文科学的兴趣和新闻业的向往,以及“向世界传播中国故事”的初心,何小豪最终决定转专业进入新闻传播学院,并选择了国际新闻专业以实现自己的新闻理想。

    刚进入新闻传播学院学习时,何小豪认为自己和同学相比,在专业知识上存在差距,在学习实践中总显得不自信,而就在这一年,她遇到了对她影响极大的老师——曹立新。

    “要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写出有意义的报道。”这是曹立新老师在返乡调查竞赛中给予何小豪的鼓励。新闻传播学院每年寒假都组织学生参加返乡调查,邀请学界业界专家进行专题指导外还给予学生配备分组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记录新时代家乡的发展变迁。第一次要深入实际生活进行专业采写,何小豪既兴奋又对自身专业能力有些担忧,但在曹立新老师不断鼓励下,她沉下心,用心观察,看见新媒体给渔村生活、渔业注入的新活力,也感受到传统的乡土人情维系乡村共同体时仍葆有的张力后,她的返乡调查报告《渔村两张网:一张渔网,一张互联网》赢得曹老师的极大认可,也获得了当年度返乡调查竞赛二等奖。这是何小豪进入新闻传播学院以来第一次获得专业赛奖励,这也坚定了她在新闻道路上走下去的信心。

    何小豪部分获奖证书或证明

    在回忆起申请北京大学研究生的时候,何小豪说:“当时也是一波三折。”不论是准备大半个月却因疫情取消的雅思考试,还是夏令营庞杂的考核内容,都让她深深陷入备战的焦虑当中。在这时,何小豪收到来自曹立新老师亲笔书写的推荐信,信中记录了老师眼中何小豪的点点滴滴成长与进步,这也让她回忆起这四年来自己的付出与来自老师的认可,她重拾信心,在保研这场漫长的“马拉松赛跑”中勇敢前行。

    “北大是常新的,何小豪也是常新的。我希望新的北大里有何小豪,何小豪里有新的北大。”何小豪没有辜负曹老师这番殷切祝愿,最终如愿进入了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

    逊志时敏,实践为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何小豪看来,新闻没有边界,也从不止于课堂。做新闻不是课本上的空洞教条,而是在实践、在对话中的一次次观察、思考与体悟。每一次与新闻有关的经历在让她筑牢自身专业基础的同时,也给予了她更多信心与热情继续探索。

    逊志时敏,如何通过专业所长,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文化价值,何小豪给出了她的答案。她几次往返高殿城中村公益图书馆,将图书馆馆长和孩子们的故事记录成通讯作品《为流动儿童点亮一盏灯》;她关注女性议题,聚焦女性的容貌焦虑,完成了深度报道《听见她说:镜子、焦虑与怪兽》;她也尝试用发掘数据的力量,通过数据可视化更好地勾连个体故事与公共议题,如聚焦疫情下酒店行业变迁的网页数据新闻作品《疫情之下:7434家酒店的生死存亡》、关注国内HPV疫苗焦虑现象的数据新闻《我们离HPV疫苗自由还有多远?》。

    何小豪在高殿城中村图书馆采访

    实践为尺,“走进社会、贴近生活、有所行动”这几个词是何小豪对于实践的理解。唐次妹老师的《新闻编辑课》要求同学们亲手制作一本杂志,涵盖杂志主题策划、版面排版、内容撰写。何小豪担任小组的杂志主编,负责整体的统筹安排,也参与稿件的写作。杂志的主题聚焦于厦门的各色生活,而她自己进一步把目光聚焦在了在厦创业的台湾青年身上。

    她花费一个多月的时间,独自前往龙山的台湾青年创业基地进行多次采访,期间遇到了许多困难,如受访者的时间难以安排、有些细节难以挖掘、又或者是采访过后多个个体的故事难以串联等等,但在这个过程中,唐次妹老师一次次肯定何小豪的选题,在给予她指导的同时又推荐了许多优秀的稿件用以参考。最终,何小豪攻克重重困难,打磨出《当一个台湾青年,决定登“鹭”创业》这篇优秀的报道,这篇文章后来刊载于《海峡导报》上。

    《路鸟》杂志编辑部小组合影

    何小豪说:“这次经历本身就是一场历练。而我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形成了一些自己的信念:保持对个体境遇与公共议题的关切、对讲好每一个故事的追求、以及作为记录者的使命感。如何勾连个体情境与公共关切,讲好每一个故事,是我在此后的采访与写作中反复叩问自己的问题。”

    孜孜不倦,步履不停

    在实践成长的道路上,何小豪从未停止过探寻的步伐。作为思源计划第八期的成员,何小豪参与了由团中央青年发展部举办的“一起云支教,共同迎冬奥”支教活动,她陪着宁夏固原的小朋友们进行打卡读书运动,看冬奥,一起度过了非常充实且有意义的寒假。在思源计划的多次实践活动中,何小豪不仅收获了丰富的经历,还结识了许多能够并肩作战,互相扶持的伙伴。

    何小豪与思源八期的伙伴合影

    “一直奔赴在新闻实践的道路上”,是何小豪认为自己最大的特色所在。她在大一时组建了“致微知漳”校级重点社会实践团队,参与了由漳州市委、漳州市青年联合会联合主办的“希望工程一堂课游学活动”。

    在活动中,她和乡村的孩子们一起参观芝山红楼,观看红色纪录片,深刻体会漳州的五种精神,感受漳州的红色历史文化,对深化青少年对家乡的认识、传承家乡红色文化做出了贡献。此次活动相继被闽南日报、东南网等媒体报道,返校后,实践队还获评校级“优秀团队”的称号。

    何小豪参与暑期实践“希望工程一堂课”活动

    此外,在学生工作方面,何小豪加入了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厦门大学学报》记者团与新闻学系的学生实践平台“凤凰新声”。初转入新传时,何小豪对自己的新闻水平并不自信,但2020年末在校报记者团完成的一篇稿件获得了校报年度十佳作品的称号,这给了何小豪非常大的信心与鼓励。而后到了“凤凰新声”的实践平台,何小豪一路从撰写稿件到统筹运营,在思考社会议题、采写报道的过程中也收获了成长。

    “凤凰新声”编辑部合影

    “新闻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在对话中找到自我”。这是何小豪对于自己大学四年的总结,她在一次又一次记录他者与社会的故事中,不断求索,勇敢的再出发,最终坚定了成为一名有温度、有深度的记者的理想。

    学而致知,行而致远,知行合一,止于至善。最后她把对自己的期待也分享给学弟学妹们:“希望大家在大学四年里可以像圆规一样,有规脚的定力,向内审视自我,学会与自我对话,也有划脚的勇气,向外探索未知,敢于尝试多种可能,不断探寻心之所向,画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圆,找到最精彩的自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