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奔涌吧后浪|志愿服务最高荣誉!厦大周博语!好样的!
    发布时间: 2023年12月06日

    近日,共青团中央公布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组织奖、项目奖表彰决定,我校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周博语荣获“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

    周博语,男,黑龙江绥化人,现为厦门大学物理系2022级硕士研究生,曾担任厦门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会执行主席、厦门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厦门大学囊萤星火青年讲师团首批讲师。

    本科毕业后,他奔赴宁南山区,从事教育帮扶工作。个人曾获得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厦门大学志愿服务“金木棉奖章”等十余项荣誉称号,个人支教事迹曾被新华社、中青报、福建日报等媒体报道。

    打造公益“内循环”

    互助之思树立青年理想

    “小绿的存在让人温暖,环保而有效率,像志愿者一样传达着志愿精神。”这是周博语志愿服务的启蒙。

    初入厦大,他就加入了厦大小绿公益自行车计划项目,和一群喜欢动手、喜欢使用工具、喜欢变废为宝的伙伴们运营着专属于厦大的“共享单车”。

    自行车修理是典型的“脏活”,轮子上的污渍、链条上的机油,沾到手上衣服上便不容易洗净。但周博语以极强的耐心和毅力坚持了下来,并与队友们探索出了“用、管、捐、修、赞”五环节。

    这群充满朝气的青年打造出了一个大学生共同做实事、做益事的实践平台,让废旧自行车“活”起来,让低碳生活“热”起来,让互助理念“实”起来,在厦大校园里形成了独特的“小绿”文化。

    小绿公益自行车计划项目推动校园废旧自行车改造再利用,曾获得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也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在“小绿”服务的经历,给周博语的心中埋下了一颗志愿精神的种子。本科毕业后,钟情志愿服务的他放弃了直接保研,奔赴宁夏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

    演绎现实“山海情”

    奉献之行诠释青年奋斗

    “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2021年,周博语带着宁夏的孩子们登上了央视《开学第一课》节目,让孩子们在全国人民面前绽放了“歌声与微笑”,也开始了他的支教旅途。

    在宁夏西海固,他秉承“扶贫先扶智,扶智先扶志”的理念,紧盯教学薄弱环节,将工作落到实处。

    他发现当地的孩子们对新知识新技术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但鲜有机会接触了解。

    面对这种情况,周博语多角度发力,为孩子们打开了解世界的窗户。他发挥专业特长,主动承担机器人编程课堂的教学任务,组建起第一个机器人社团,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教授孩子们机器人的组装、编程和操控,为山里的孩子们点亮了一盏盏科学星火。



    他还和支教团的伙伴们整合多方资源,创新“互联网+支教”模式,发起开创“南强名师云讲堂”,依托宁夏广播电视台“黄河云视”平台,在山海间架起云端桥梁,将厦门大学各个专业的名师教授们“请”进支教地的课堂中,让大山之中的孩子们也能够与在千里之外的厦大教授们“面对面沟通交流”,为乡村教育振兴注入新动能。

    守护纯真“求学梦”

    友爱之心彰显青年情怀

    在《闽宁纪事2022》中,作为主人公的周博语在家访中讲出了自己对学生的殷切期待:“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好大学”。

    宁夏海原县虽然已经脱贫摘帽,但依旧有部分学生辍学。为了帮助这些孩子留住求学梦想,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响应“义务教育有保障”政策,传承厦门大学“知无央,爱无疆”的文化传统,坚持“这条小鱼在乎”助学品牌项目,帮助受助学生能够更加顺利地完成学业。

    作为支教团助学工作的负责人,周博语和队友们联络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募集助学资金,以支教经历带动爱心企业参与助学,筹集发放奖助学金130万元,2000余名当地学习优异,品行端正的贫困学子带去了希望。

    在周博语和队友们的努力下,他们为支教地关桥中学募集到价值30万余元的文具、冬衣、床上用品等爱心物资。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们还联系到了闽宁资金,为学校捐赠了5台大型饮水机,解决了“喝水难”的问题。

    为了让每一笔善款实现精准帮扶,他和队友们的家访足迹遍布海原县各个乡镇,18个村的近百户人家,用新学的宁夏方言和孩子们交心谈话,与家长讲述读书的意义。

    他把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孩子当成亲人,希望他们勇敢逐梦。

    创新朋辈“微宣讲”

    进步之志引领青年奋进

    “山与海的距离究竟有多远?”周博语用在宁夏支教的一年青春奋斗给出了答案。

    回到学校后,他化身青年讲师,把这个答案讲给更多青年听。

    周博语以在宁夏“西海固”地区一年支教帮扶的亲身经历,把当代青年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熔铸在真实立体、可学可及的精彩故事里。他带着自己的青春故事进社区、进支部、进课堂,开展主题宣讲20余场,覆盖高校学生及社区群众3000余人次。

    同时,作为项目负责人,周博语带领“囊萤星火青年理论微宣讲”项目在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当中斩获银奖,2022年福建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获金奖,项目事迹曾2次入选中宣部“党史学习教育简报”,获《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报道。

    他用自己的故事和生动的宣讲,有力发挥了朋辈的示范带动作用,吸引了更多的有志青年参与到建设西部、投身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中。以厦门大学的数据为例:2023年,报名研究生支教团的人数同比增加50%以上;支教团当年度获捐助学金超227万元,同比增长106%。

    在他们的带领下,将来,还会有更多的青春学子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出属于他们的“山与海的距离究竟有多远”的答案。

    在周博语看来,每一个人都可以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建设更美好的社会。而未来他也将继续秉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让青春在奉献中绽发绚丽之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