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两个学期专业课全部满绩,修读经济学双学位,获得多项国家级校级奖学金,担任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负责人......
她是沈晓菲,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2020级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以兴趣始,以毅力终,化茧成蝶,勇往直前。

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
初入厦园时,同众多新生一样,沈晓菲对自己的专业方向感到有些陌生。因为怀揣着一股新鲜劲,她日夜辗转于各大社团与活动之间,尚未在学业中找到平衡。因此,大一时她的成绩并不算突出。痛定思痛后,她尝试着“断舍离”,沉淀下来找寻真正的心之所向。而大二时修读的专业课程,也让她逐渐明晰了自己的方向。
“印象最深的是于文轩老师讲授的公共行政学说史课程,在这堂课上我才算明白了公共管理专业究竟在研究些什么。在课上我试着将量子物理与后现代公共行政结合进行了一次汇报,感觉很有趣,也激起了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除此之外,专业的多元分支方向也让她倍感学科内蕴之深厚。“行为公共管理、应急管理、公共池塘资源治理……学一科爱一科,冥冥中走上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沈晓菲笑着说。为了拥有更加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即便是完成一个简单的课程作业,她也会为此阅读大量专业文献,找老师推荐或在图书馆自行借阅相关方向的经典书籍,《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The Failure of Democratic Nation Building》等书的阅读都是在这一过程中完成的。英文文献晦涩难懂,她只能“咬定青山不放松”,一遍遍复盘;她将顶刊新热点当成朋友圈来刷,把读文献当成刷微博,寓学于乐。
为了拓展知识面,沈晓菲还利用辅修了经济学双学位。“人文社科常常交叉,在国民经济统计学、金融课上学习社会保障,与在本专业中学习社会保障的视角是不一样的”。兴趣引路,在一次次主动求知中,她的视野不断开阔,凭借着优异的成绩拿下国家奖学金、黄仲咸奖学金、学术创新奖学金、学业优秀奖学金、校优秀三好学生、三好学生等荣誉奖项。
“我曾经也有过一段迷茫混乱的时期,不清楚自己要专注于什么。后来我发现,清晰的答案来自于对兴趣的主动探寻,而非盲目从众、日夜空想。”

沈晓菲参与经济学院的经验分享会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行思千里,方能真正落所学于实际。在大一时,沈晓菲和学姐共同前往武夷山调研,初次感受到了田野调查的魅力。“我想,多年后再回首大学时光,最令我难忘的一定是那些在田野中与村民们亲切交流的日子。”此后,她也常常带领着学弟学妹们深入田野之中。两年来,沈晓菲多次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前往南平市、三明市等地进行调研,累积走访超二十个村庄与政府单位。她与团队多次获评厦门大学社会实践积极分子、优秀社会实践团队、优秀调研论文等荣誉,实践成果也得到人民日报社报道。她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公共事务学院“立学公事、立心天地、立命生民”的院训。
“调研的路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许许多多闭门羹、颠簸崎岖的山路也会让人气馁沮丧,但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坚持,才让当初‘社恐’的我如今也能与访谈对象侃侃而谈。”


沈晓菲带领学弟学妹深入三明市调研
基于丰富的调研经验与扎实的专业基础,沈晓菲能够在实践中挖掘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她积极参与科研训练,担任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的负责人,参与省级创新创业项目;她担任公共事务学院团总支学生发展中心副部长时,参与策划多项科创赛事,在组织观摩比赛中学习积累经验;此外,她也与几位优秀的同学组成了固定的合作团队,大家共同奋战在一线,相互学习与鼓励,无数次的头脑风暴、熬夜写论文,让他们在厦门大学公共经济与政策论文大赛、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等比赛中斩获佳绩。


沈晓菲进行调研访谈&成果汇报
“很感谢遇到很多优秀的人,而我也希望自己能有与之并肩的力量,这也不断激励着我前行。”
临渊羡鱼,不如识乾坤之大
“我理想中青年最好的状态,不止于专于一业;而是在埋头伏案间,仍可以眼观四方,找寻生活的意义。”
繁忙的学习之余,沈晓菲也没有放弃追寻自己热爱的事情。从小提琴九级到每周固定的瑜伽练习,她坚信爱好是生活的“避难所”,也是情绪的“调节剂”。在每个身心疲惫、焦虑不安的时刻,她会允许自己暂时抽离出来,从爱好中汲取力量,以更好的状态面对挑战。“有时绞尽脑汁都想不出论文该怎么写,我就会选择合上电脑,去瑜伽馆练习。在练习中放下一切杂念,这是治愈我的‘良药’。”兴趣总是一时兴起,切忌三分钟热度。沈晓菲将兴趣爱好融入学习与日常生活中,那些在家上网课的日子里,每天早上八点她都会练习瑜伽一小时,以饱满的精神面貌迎接一天的课程。在寒暑假的空闲时光中,她也喜欢和朋友们四处旅行,在旅行中尝试新事物。
“业余爱好并非是我‘温和的良夜’,它让我有了高效与自由,是我力量的来源。”

沈晓菲在练习瑜伽
沈晓菲坦言,在追寻热爱事物的过程中,要勇于挑战自我,多多扩展兴趣面。“重要的是拥抱它的过程。每次成功学会一项技能,我都会有很强成就感,这其实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让我相信凡事坚持皆有可能。”体育课上,她选修了攀岩与高尔夫球,从零开始努力探索练习——从恐高到克服内心恐惧、几近登顶,从根本打不到球到球无虚发、划过漂亮的弧线,期末考均拿下90+的好成绩,大胆的尝试让她发现自己的潜力;她还积极参加各类文体赛事,在校啦啦操与院十佳歌手比赛中获得三等奖。多方位拓展自己爱好的同时,沈晓菲也不忘坚定理想信念的底色。原本不擅演讲的她尝试着参与“读懂中国”征文演讲比赛,并借此机会返乡深度采访老红军、亲身体验重走长征路,最终取得一等奖的成绩。“党的思想理论践之有道,我们也可以自己给自己上思政课。”她说道。

沈晓菲参与院十佳歌手比赛

沈晓菲参与校啦啦操比赛(第一排右1)
于尝试中探知,于多元视角中收获,于触摸世界时成长。“青年强则国强”,沈晓菲始终将“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牢记心间,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新青年之义。
在最后,她有一些话想送给大家:
“前路漫漫,不要为过往的遗憾而止步。如果平凡如我尚且能不惧关山路长、寻至天光,那么你也一定可以。”
在兴趣的指引下,沈晓菲将驶向更远的海洋,愿她继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