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奔涌吧后浪|获最高荣誉!他为志愿服务“点火成炬”
    发布时间: 2025年04月08日

    他是躬耕基层的助残人“老房”,用温情点亮生命之光;他是奔走南北的赋能者“房秘”,以所学助力行业发展;他是青年之声的讲述者“小房老师”,向世界传递中国志愿故事。他将志愿服务视作抚慰困境群体的柔性力量亦看作激荡青春的澎湃动力志愿服务于他,是笃定前行的信念更是肩负长久的责任

    他就是社会与人类学院2023级社会学博士研究生房欣杨他在不同的志愿角色中磨砺自我,绽放灿烂的青春之花,获厦门大学通令嘉奖个人被授予“嘉庚奖章”斩获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中国青年志愿服务优秀项目奖等荣誉,并任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会员山东省志愿服务联合会理事等社会兼职,受聘担任福建、山东、新疆等多省志愿服务大赛评委、项目导师。

    用知用爱用一生奔赴了一场关于责任与青春的志愿之旅,用行动回答“志愿,可以是一辈子的事业”

    在他们身上我看见了微光的回响

    “其实残疾人群体都有特长,但他们的优势往往被污名化掩盖掉了,志愿服务可以帮助他们走出来。”残疾人群体是房欣杨接触最多的服务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为残疾人做点什么已经成为他的习惯。

    从残疾女性帮扶到心智障碍者赋能,再到乡村残疾人支持,房欣杨与助残对象一同发展,在服务内容从“让大家有处去”“让大家有尊严”再到“让大家长久走下去”,每一次转型的背后都是他与小伙伴们夜以继日的探索与实践:

    面对大龄心智障碍者就业难的现实困境,房欣杨打造了“憨兜有为”志愿助残矩阵,从无到有构建起“三段式”培养体系,针对就业路径狭窄、端口过少的突出问题,打造了“憨兜洗车”“憨兜超市”“憨兜花馍”等十余种就业选择端口,在建成国内该类残疾人最多的就业端口同时,让大龄心智障碍者拥有了自主选择职业的权利。

    房欣杨与憨兜团队

    面对乡村残疾人发展的结构性困境,房欣杨与伙伴们又通过试点给出了“憨兜小屋”的志愿解题思路,创新性打造“一阵地,两端口,七大核心服务,五层精准保障”的城乡行动模式,为乡村残疾人及其家庭发展形成四大支持体系。

    近两年来,房欣杨与伙伴们共计走访关怀残疾人家庭超千户,服务方法已经被全国上百家志愿服务机构采用、吸收,得到了中国残联、共青团中央等部门的高度认可。更可喜的是,他们帮扶残疾人的就业成果将在国家博物馆进行为期2个月的展出,“我们为让大家认识残疾人、支持残疾人又多做了一点,这样残疾人又多了点熠熠生辉的机会”。

    走过千山万水只为让爱落地生根

    “志愿服务的神奇之处在于能让男女老少跨越时空、差异等种种不便聚在一起开展向善行动,是最好的社会团结的凝结剂。”在房欣杨看来,发挥所能多做行业支持与在地孵化成为推动区域志愿服务发展的最好选择。

    房欣杨在硕士期间就深耕新疆志愿服务领域,在他看来,新疆拥有得天独厚的志愿服务发展优势,缺的就是人才和技术。成为厦门大学博士生后,房欣杨认真学习厦门、广州等地志愿服务先进经验,充分整合人才、师资、技术等优势资源,与新疆本土机构合作推动援疆志愿服务共同体建设,跨越山海通过“帮带共学”“云端教学”“实地指导”“结对共建”等方式为新疆志愿服务行业培育人才、孵化项目、引进资源。如今,房欣杨和伙伴们共计为新疆孵化、培育志愿服务项目达32个,接受培训和帮带的志愿服务骨干超120人,影响超3000名志愿者

    在了解到西藏昂仁县中小学生的美术、音乐等美育课程长期因“有设备,没老师”而停摆的情况,房欣杨与行业伙伴发起“对口援藏云支教”项目,借助一根网线将线上教学连入昂仁县49个教学班,孩子们跟随着云上的老师们跳快乐舞蹈、玩好玩游戏、学优秀传统文化,并配套在昂仁县培育美育志愿者30余人。

    与此同时,房欣杨的志愿服务赋能足迹已遍布全国超40多个城市,通过结对帮扶、发展规划和建言献策的方式让志愿服务跨越山海、相互促进,“我们不能小看志愿服务,因为志愿服务蕴含着对地方文明发展的促进因素,越是低门槛、大家都能参与的志愿服务小事,越能引起社会爱的洪流。”

    我想把他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志愿服务不能光说不走,也不能只做不说,因为志愿服务值得被看见,更值得被参与,所以讲好志愿服务故事、做好志愿服务研究也应该是我的责任。”长期的志愿服务经验积累和全国各地的志愿服务见闻,为房欣杨的志愿服务传播和推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借助学校提供的各类型平台和社会兼职机会,房欣杨努力宣传志愿服务,以志愿服务精神和事迹感染人心、推动进步。中阿青年发展论坛上,他面向阿盟各国代表讲述中国志愿发展故事;在闽台青年公益交流活动中,他以志愿服务共识联动闽台青年合作发展;在厦门市志愿服务师资培训班上,他作为讲师号召更多人讲好志愿服务。

    以志愿服务长效发展为方向,房欣杨跟随导师黄晓星教授参与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等研究多项,为各级志愿服务主管部门提供建言参考,积极推动各地志愿服务相关政策出台及修订,在志愿服务制度建设、项目化运作、“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建设、志愿者权益保护等多个领域有所发展建树,推动志愿服务更好地走向社会、服务社会。

    房欣杨说:“两年前,是厦大在我面临转行的时候坚定地选择了我,给了我继续深造知识和行动志愿服务的平台,我将努力发扬厦大‘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让志愿服务成为我一辈子的事业!”

    从一次次奔赴群众的现场帮扶,到一次次跨越山海的志愿赋能。房欣杨用行动编织起无数真实而温暖的连接不是每一次努力都能立刻被看见,但他始终相信日积月累的善意会在某个地方生根发芽带着深学笃行的信念柔软而坚定的决心今天的房欣杨仍昂扬地走在奉献的路上青春不只是被点燃的火光,更是一束长久照亮别人的光。他奔涌而来也默默扎根在时代的坐标上为“厦大青年”四个字写下注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