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演好我心目中的萨校长。”
最早是图书馆毕老师联系了我,说最近在筹备一部校史剧,有一个挺适合我的角色,鼓励我报名。但由于没有非常专业的舞台经验,我犹豫了很久才决定报名,试戏之后导演老师们都很满意,我心里想,是不是自己长得“显老”,占了便宜哈哈哈哈哈。
刚开始排练时连走路、转身、换服装这些最基本的动作都是老师反复教的,感觉自己好像变成了幼儿园的学生。除此之外,作为主角,我的台词任务也很重,第一版剧本有27000多字,将近一半都是我的台词,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都提前一遍遍地熟记台词。本以为一次次的刻苦练习能够换来顺利演出,结果第一场就出了事故——我的麦没有声音,调试过了又重新开始。那次直到演完,我都没回过神来,第一反应是感觉自己配不上大家的掌声。这也让我在后来的每次演出时都多戴一个备用麦。
到今年,我已经演了四年,但还是不敢说自己真正做到了“成为角色本身”。在面对一些剧情时,我隐隐能感知到萨校长会怎么做,而自己却未必能做到——知道是一回事,有没有能力、勇气、精神,能不能坚持走下去都是另一回事。萨校长很伟大,在扮演他的过程中我也一直在向他学习。
我的期望也很简单,希望有更多人来看我们的演出,来看的人都能喜欢这部剧。
——环境与生态学院2021级研究生 王齐治饰中年萨本栋

“长汀更像是属于我自己的故事。”
可能对于饰演萨本栋校长的我来说,长汀往事更像是属于我自己的故事。
我是在确定推免研究生后加入的剧组。面试时有一句台词令我印象特别深刻:“在美国的时候,我时刻不忘记我的祖国”。在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我就告诉自己一定要演这个角色。
我总会幻想自己能够成为萨本栋校长的学生。有一回在申请国家奖学金时,我想:如果能评上,我就把这个钱捐给学校,也算是自己的小小心意。结果那次我真的获奖了,也捐出了奖金。
《长汀往事》让我认识了萨校长,并让我下定决心尽己所能去为学校做些贡献。萨校长的身先士卒深深触动了我,之前我很难理解这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但是演完长汀之后,我便有了新的认识——一个人活着就只是一个人,但是如果可以让更多人活着,那便是价值。
——信息学院2020级本科生 孟子杰饰青年萨本栋

“这是一段很有意义的经历,我会珍惜在剧组的时光。”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出演话剧,有机会饰演中年萨本栋这个角色我非常兴奋。第一次站在舞台上的我非常紧张,但是站定后一开口,紧张感就突然消失了,感觉整个人渐渐就沉浸在演出里了。
从历史的观众到历史里的“人”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心路历程,要从各个方向去理解这个人物角色。萨本栋校长是那种奉命于危难之间,鞠躬尽瘁的伟人,作为一位非常认真负责的校长,他一直在为厦大奉献自己,能够出演这个角色于我而言也意义非凡。
参与话剧演出是丰富大学生活的一种方式,不仅让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回忆,也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是一段很有意义的经历,我也很珍惜在剧组的时光。
——信息学院 2022级本科生 杨鹤飞饰中年萨本栋

“我没有办法在我还有能力的时候,选择不再参与。”
大一刚入校时,我便看到了剧组的招募推送,那时候《长汀往事》还叫《萨本栋》。加入剧组后,第一年我在道具组构建“世界观”——当时我对整个幕后工作没有多少概念,甚至以为道具组就是“体力活”,后来才意识到是将所有道具从无变到有的“技术活”。第二年我做导助兼顾多方,第三年奔赴了向往已久的控台,直到去年就是第四年了。
其实第三年我就想过要“退休”,结果去年上半年,我们又相继接手了一些萨本栋火箭发射宣传片、物理学科百年晚会的长汀周边工作,我在长汀剧组的第四年,也就这么开始了。与其说回归,不如说我从未离开。身边有很多朋友都问过我,为什么干了这么久?我想可能是因为《长汀》对我实在太重要了,我没有办法在还有能力的时候,选择不再参与。不管在哪,我都愿意为《长汀》贡献自己的力量,永远做它的大后方。
——海洋与地球学院 2019级本科生 谭晓澜 幕后

“景润精神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动。”
歌队一方面是故事发展的客观叙述者,另一方面是陈景润内心想法的外化,其喜怒哀乐其实和景润的人生经历和内心想法是相生相伴的。在不断排演的过程中,我对人物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因为作为饰演者,不仅要感受人物外在表现出来的情绪、想法和态度变化,还必须在外在的基础上进一步揣摩人物,分析他在这种情形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第一次在舞台上表演完《哥德巴赫猜想》后,我既震撼又感动。这种巨大的震撼来自于景润精神,它感染着我真情流露地去表演。剧中有句台词:“我也知道,科学研究是一次又一次的冒险,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无法得到最终的结果,但是,数学是我存在的意义,哥德巴赫猜想是我生命的目标啊!”这句话便是景润精神的写照。
最后,也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坚持,十年之后我们还要一起数“77=53+17+7,461=449+7+5,461也等于257+199+5”,也希望我们都能摘取属于自己的明珠!
——法学院 2021级本科生 陈姿伶 饰歌队

“没有忘了我们厦大人的精神——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聚是一团火,剧组正是如此——不同学院、年级的同学因为剧组聚在一起,在通力合作中力求更好地把校史剧呈现给观众,这本身就是一种厦大青年学子昂扬风貌的体现。
剧组招募时我本没有报名,是一位学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鼓励、相劝,我才最终加入剧组。这位学长正是《哥德巴赫猜想》剧组上一位陈景润的饰演者。饰演王亚南校长其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要表现出那种四十不惑的感觉是很困难的,好在我私下不断努力揣摩、多看多模仿多思考,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一晃就是一年多,我们这一批《哥德巴赫猜想》演员已经演出了七场,其中校内四场,广西巡演三场,赴国家大剧院演出一场。
我一直坚持留在组内,是因为我们这一团火还没有散,还聚在一起燃烧着。正如剧中王校长的一句台词:“没有忘了我们厦大人的精神——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哲学系 2021级本科生 张晨阳 饰王亚南校长

“一部作品的成功是演员、团队和观众共同缔造的。”
作为一位幕后工作人员,我深知虽然大家的焦点往往在于舞台呈现,但一部作品的成功却是演员、团队和观众共同缔造的,三者缺一不可,可见每一位成员都是剧组运行、剧目演出不可或缺的。
加入剧组已有两年,去年我在剧务组,今年在导演助理组,在众多纷乱复杂的工作中,我体会到了多方协调的重要性,也体会到了想要走向成功会面临的重重阻碍。这对我来说是很宝贵的经验,给予我勇气和毅力去面对未来。
最后,很感谢遇见《海天月》剧组,我在剧组中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方法,也希望《海天月》能够被更多人看到,希望王亚南校长的科学精神能传播给更多人。
——社会与人类学院 2021级本科生 蒋宝生 幕后

“希望在未来我们可以自由生长、发展,最终成为有为的新一代。”
我最大的感受是,大家都是因为喜欢和热爱才来到剧组。进组后,每个人也都各司其职:导演助理组负责统筹安排整体排练进度;舞台监督组和服装组在后台观察演员状态;灯光和音效组负责调整灯光,音频等;宣传组要推送剧照、好看的物料;剧务组要负责各种零碎繁琐的事务,包括物资采买和保管、订购夜宵、报账等。 剧组的每个人都是按照自己的轨迹自由生长的个体,但正是因为有了无数个体的汇聚才有了《遥望海天月》剧组的闪闪发光。
在《遥望海天月》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王校长的一段独白:“每滴海水越是按照自己的自然规律自由地活动,大海才能成为一个威力无比的整体,每个人越是自由发展,马克思的理想也就越是临近。”我觉得与其说是独白,不如说这是王校长对我们的一种寄语——希望在未来我们可以自由生长、发展,最终成为有为的新一代。
最后我想和大家说:“来了就再也不走啦!”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2021级本科生 陈雨婷幕后